【本報訊】大宗商品價格近日大起大落,外媒引述消息稱,中國監管機構已要求銀行停止向普通買家銷售與商品期貨相關的投資產品,以遏制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
路透指監管機構要求銀行,完全解除向個人投資者已出售的相關賬目,並引述消息人士表示,「銀行的商品掛鈎投資包含的風險不容易被散戶發現,他們也無法承受,銀行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正確經營此類產品」。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沒立即回覆該社查詢。
若按內地「專業投資者」定義,銀行只能向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人民幣;以及具有兩年以上投資經驗,或有金融產品設計、投資等投資者出售相關產品。
近月大宗商品價格失控,引起監管部門對投機性風險的擔憂,促使中國最近幾周採取價格控制措施。銀保監希望防止一年前中國銀行(3988)的原油掛鈎投資產品「原油寶」,導致散戶穿倉損失近60億元人民幣的事件重演。已要求包括工商銀行(1398)等每月報告商品掛鈎投資產品的清理進度,但沒硬性規定完全退出具體期限。
本次受影響產品所涉及的大宗商品包括金、銀、鉑金、鈀金、天然氣、大豆等。有銀行考慮將部份現有的大宗商品投資和客戶轉移至關聯券商,但須取得監管部門同意。
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聲維穩大宗商品價格後,資源股一直受壓,昨日鋼鐵板塊全線下挫,鞍鋼(347)、天工國際(826)大跌約3.7%;而中國神華(1088)、兗州煤(1171)及中煤(1898)等煤炭股亦分別跌1.17%、1.7%及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