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定我去或留(梁啟智)

誰人定我去或留(梁啟智)

移民潮再次興起,移民與否成為城中熱話。很不幸,近日討論漸有變成互相攻擊之勢,留守者攻擊移民者逃避責任,移民者攻擊留守者道德綁架。在一個正常社會,移民與否本來是一個很個人的決定。今天的香港為去留爭吵不休,反映抗爭浪潮後的不安與迷失。

要討論任何決定的對錯,正常來說總得先指出衡量準則,再搜集相關證據,然後作出判斷。在去留之爭這回事當中,我發現不少評論者都直接逃過所有推敲過程,一下子便有結論,然後批評別人的決定不對。如此重大的議題竟然爭辯得如此粗疏,我懷疑背後掩蓋了一個不方便的事實:其實我們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首先,輿論對移民的批評,通常都不是絕對的,會區分開「有需要」和「沒有需要」。如果留港會面對危險,輿論通常不會對他們苛責,甚至會鼓勵他們離開。問題是一個人到底是「有需要」和「沒有需要」離開,旁人要作客觀評論恐怕近乎不可能。

舉個例,如果有人離開是出於憂慮過去的公民參與會被秋後算賬,除非他的身份早已曝光,否則他決不會主動四出告訴別人他為甚麼要離開。就算離開了,為了保護過去和他有關連的人,也會繼續對過去做過的事情保密。他甚至會裝作本身「沒有需要」離開,只為減低他的過去受到注視的可能。於是乎,在旁人眼中,他看起來說不定和一個「怕死鬼」沒分別,其實只不過是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去。

再者,我們不知道過去怎麼樣的參與會在未來構成危險。回想僅僅半年前,有誰想到參與民間初選已足以即時還柙不准保釋,不知道要坐多少個月的牢才有機會上庭抗辯?如是者,又有誰有把握半年後的那條線會在何處?一些過去的行為在今天未算得有即時危險,難保明天不會。如果我們以某人頃刻仍能自由出入境來判斷他「沒有需要」離開香港,未免對自身掌握局勢發展的能力過於自信。

因此,如果有人和你說「100個離開香港的人有99個是沒有需要的」,這句話只可能是意氣用事。現實上有多少人「有需要」,我們都不知道。而哪怕只有一個真的「有需要」的人聽了這些批評後感到自責而放棄離開,因而面對不必要的打壓,這是誰都承擔不起的責任。既然不知道,那就好好承認自己的認知有限,少說兩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互相攻擊不如互相幫助

反過來,對於決定離開的人,也得承認自己不知道決定留守者有多少背後的掙扎。可能他們一樣「有需要」離開,只是基於各種個人或家庭的責任而無從選擇。他們同樣不會大鑼大鼓的告訴你其實他們也有很多擔憂,只是他們付不起離開的代價。移民者不知內情便走去怪責留守者,哪怕只有一個無奈留守的人聽了之後感到受傷害,都不符合運動一直以來強調對「手足」的關懷。 對於無論是選擇去或留的朋友,我們都不要低估他們面對的困惑。

其實任何對去或留的選擇,都隱藏對往後局勢發展的主觀判斷,總有人認為情況已經不可能再壞,也總會有人認為低處未算低。然而既然無人能預知未來,道理上不應急於否定別人選擇,而應保持一直以來的謙卑。去留之爭的出現,相對於確實的路線之爭,反而更似是創傷後遺的體現。因為大家都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於是都急於向自己證明自己的選擇正確,卻不幸轉化成聲討看起來和自己不一樣的選擇。

如果我們可以退一步思考,其實去留本來並不完全對立。來到今天,香港的未來已置於全球大變局當中,香港和世界的未來互為影響。既然戰場不只在香港,則在世上任何一處以任何方式堅守信念,都是對香港和世界有所貢獻。堅持可敬,但堅持的方式不只一種。

焦慮源於不確定,但解決焦慮的方式不應該是互相攻擊,而是互相幫助。如果擔心離開或留下便等如浪費生命,倒不如思考離開或留下之後可以做些甚麼。無論在香港或在外地,都會有需要幫助和扶持的同路人;在香港被打壓的需要支援,在外地流離的也需要當地社群幫助,我們該把心思放在他們身上。去或留的價值,頃刻無人可以判定,尚待我們主動創造。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