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健康社會容許大眾提質疑

官:健康社會容許大眾提質疑

【本報訊】接連審理陳彥霖、周梓樂及梁凌杰這三宗反修例示威中備受關注的死因研訊後,死因裁判官高偉雄昨裁決後慨嘆,一些廣受公眾關注事件中,大眾提出疑問和質詢是健康社會容許的事,死因庭的設立正是要調查有疑點的死亡個案。惟他同時指出,目前本港只得兩位常設死因裁判官,死亡個案逐年攀升、死者家屬提出的疑問增加,令死因庭工作量遞增,造成案件積壓。

高官昨表示,各方固然希望盡快就這些受關注案件召開研訊以釋除公眾疑慮,以免引起猜測。惟基於現時制度局限,調查過程中死因裁判官只能要求各方盡快向死因庭提交研訊所需資料,沒權設遞交期限。

人手不足 死因庭案件積壓

他慨嘆本港死亡個案逐年攀升,平均按年增加百分之十,死因庭處理個案隨之增加。他提到一些設有死因庭的國家,例如有500萬人口的新西蘭設有17名死因裁判官;本港有750萬人口卻只得兩名常設的死因裁判官,數字過去十年不變。

高官補充指,現時人們對死亡事件的認知與以往不同,死者親屬提出的疑問比以往多,每宗研訊所需時間遞增,令案件有一定程度積壓。他表示,盡快召開研訊對死者、親人及證人來說固然是最好,若延遲研訊會有較壞結果,可惜這是現時制度局限。

梁凌杰死因研訊在事發後接近兩年才召開,早前庭上透露,梁的家人在事發後一年五度透過律師去信警方查問調查結果,惟警方一直表示調查未完成。梁父在兒子逝世一年後,向傳媒表示希望展開死因研訊,但遭警方冷待。陳彥霖及周梓樂的死因研訊均在事發後約一年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