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又出來,以「香港再出發」的名義又為香港人出謀獻策。我強烈建議董生構思組織名稱時,找找風水師或者語文老師研究一下,因為每每都是「事與願違」。當年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明天一直都不好。或者因為要「明天」才會「更好」,而明日復明日,所以香港人永遠都在盼望「明天」到來。應該叫「香港今日好好基金」,明日太久,只爭朝夕。
「香港再出發」,如果玩飛行棋就真的大吉利是。明明已經起咗機,行到一半,「再出發」,豈不是又回到起點,又要擲骰仔才能再起機?這不是浪費時間?
結果香港的政制真的「再出發」,由「完善選舉」再出發到監獄,誰還敢出發?
董生在「香港再出發」成立一周年記者會表示,香港移英或其他地方太短視,又說自己的父親,董浩雲當年帶他到香港是「本事大」,一早就看中了香港,認為香港是最好地方。
董生可能忘記自己出身,當年他父親看中的香港,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控制的,而是英屬殖民地的香港。所以他父親說「香港是最好的地方」,其實不是讚美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而是對英國殖民地無限推崇。這個,會不會犯了國安法?算不算是「戀殖」?
而董浩雲為何當年要逃離上海,去到英國人管治的香港?這並不是「投奔祖國懷抱」,而是很單純的「擇木而棲」。戰亂的祖國VS安穩的殖民地,你點揀?
當年許多華中華北地區的實業家都遷廠至香港,因為香港自由貿易、外匯和進出口均無管制。「自由」應該就是董浩雲相中的香港特質。
所以,當年董浩雲帶董建華來港,其實也是一次的「移民」,和今天香港人離開香港到英國或其他地方,本質完全相同,都是「人望高處」。所以董浩雲和今天香港人其實眼界是一樣的。
更重要一點,問問董建華,今天香港和董浩雲眼中的香港,仍是一樣嗎?如果董浩雲今天仍然在世,他會否也離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