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與惡的距離 - 邁克

波蘭與惡的距離 - 邁克

坦白從寬:波蘭與惡的距離,不讀歷史只看電影的我一直印象模糊,接觸早期華爾達時年幼無知,到了八十年代的《大理石人》和《鐵人》,畫面燒得火紅火綠,坐在銀幕下只覺耳朵嗡嗡作響,具體上什麼都聽不到。奇斯洛夫斯基拍紀錄片出身,菲林裏一定不乏蛛絲馬跡,但我熟悉的是他的劇情片,着眼點不是政治氣候而是人的體溫,並且影像太迷人了,貪靚黨自動催眠,一幕一幕彷彿都是夢。所以讀《黑暗中游泳》最大的裨益,並非那段穿插火爆性場面的男男半生緣帶來的偷窺樂趣,而是洞悉暴政下種種壓抑,微微填補了先前的無知。但是非常奇怪,山雨欲來的惶惶人心映入眼簾,我對號入座的不是奇斯洛夫斯基時代和背景相近的《十誡》,卻是終將被納粹狂魔蹂躪的《歌廳》和《故園風雨後》(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足足比書中描繪的一九八零早了半世紀。事發地點由德國柏林和意大利費拉拉換成波蘭華沙,再換成今天的香港,歷史重複又重複,惡爺們幻想力實在太貧乏了。

小楊帶小魯參加官二代派對,窗外風大雨大,窗內紙醉金迷,和芬治康丁尼花園打網球的少男少女沒有兩樣。有錢就是任性,流着猶太血液的末代貴族想也沒有想過集中營和自己有什麼關係,《黑暗中游泳》裏養尊處優的上等人,憑着「我爸是李剛」的堅定信念,上山下鄉仍然十指不沾陽春水,到郊區別墅度周末還自製迷幻藥搞無遮大會,危機意識全無——他們大概國內國外新聞全不關心,否則參照遠方某地剛剛結束的文化大革命,多少會有點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