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投資教育便是投資未來」。那香港教育的未來又是怎樣?
教協在月初公佈一份調查,反映有四成教師有意離開本港教育界,當中近兩成更是已有具體計劃準備離開,這個結果受到各方面的關注。除了大家關注教師離職潮外,更招來不同的建制派人士、團體及媒體連日窮追猛打。他們的論調極為一致,質疑是次調查不足以反映教育界的情況,指教協是「篤數」,甚至「製造恐慌」云云。可惜他們理據薄弱,結果只是反映出他們不敢直面回應教師的不滿,而且無意為香港的未來改善教育。
是次調查是以網上問卷的方式進行,並以電郵發送予所有在小學、中學、特殊學校及幼稚園任職的會員。在扣除部份重複填寫的回覆後,是次調查共收回1,178個有效回覆。一般全港性的民意調查,其抽樣人數也為500至1,000人;是次調查只是涵蓋基礎教育的教師,仍然獲得逾千個回應,以百分比計算實在不少。而且有賴各位同工及會員代表的支持,多年來大部份同工皆會加入教協成為會員,使教協的調查可以遍及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學校,因此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加上教協一直開放予本港所有教師加入,歡迎任何階層、任何政見的教師,絕無篩選,是真真正正的「具廣泛代表性」。
建制派對調查結果也相當重視,就於公佈結果當日,已經有人急不及待對調查結果提出質疑,隨後再加上親中報章連日跟進。他們的目的就是透過攻擊教協的調查,希望說服教育界及廣大市民,香港並沒有出現離職甚至移民潮,以為殺掉公雞,就可以阻止日出。但我相信事實為何,前線教師其實清楚不過。最近已有教師在討論,報章上教師的招聘廣告比往年要多,甚至有學校一連招聘多個職位。亦有校長明言,預料有多位同事有意離職移民;他也明白同事的選擇,只希望同事及早告知,好讓學校可以及早準備。正因如此,教協才進行調查,希望讓整個學界及早了解離職的情況,從而做好規劃。我們希望正確地反映教育界的情況,憂慮大量教師流失會影響教育質素及學校規劃,所謂「製造恐慌」的批評完全是無理取鬧、無的放矢。
資助學校教師辭職設三個月通知期,有意於本學年結束後離職的教師,將於本月底或之前遞交辭職信,屆時真實的離職數字便一清二楚。是次調查反映有8%至11%的教師有意於本學年期間或結束時離任,過去教育局亦有統計教師人數及流失率,只要教育局開誠布公,一如往年地公開相關數字,讀者們便可加以分析,看看教協的調查結果是否具有參考價值。
其實不只是教師,相信各位讀者的親朋戚友當中,也有人在計劃移民,甚至已經離港。就算建制派對客觀的調查數據大力攻擊,但在現實中又可以騙過誰呢?
我們調查的另一個目標,是了解教師離開教育界的原因。結果七成有意離開的教師指「政治壓力日增」是令他們離開的主因之一。有論者質疑教協沒有解釋清楚甚麼是「政治壓力」,其實教協早於去年6月進行調查,當時已經反映逾九成教師表示教育局、政府、建制派人士及團體和內地官方機構及媒體是教育界政治壓力的主要來源;在今次的調查中亦有老師直言「某些團體或人士對教育界的政治批鬥、動輒歸咎教師」是令他選擇離開的原因。教協進行調查是要反映教師的想法,結果卻引來建制派的批評。建制派這種政治掛帥、不聽意見的態度,不就是老師在擔憂的「政治壓力」嗎?
回歸主題,「投資教育便是投資未來」。上星期政府突然撤回重建一所中學的撥款申請,有報章指是因為有建制派議員不滿校長曾就社會議題表態,因此不支持重建項目。究竟是否有建制派議員因為政治立場,而拿着對教育的投資作人質?這些建制派議員最好解釋清楚,否則拜託不要再問教育界的「政治壓力」是甚麼意思。
馮偉華
香港教協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