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有傳媒報道香港駐台灣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當日起即時暫停運作,由於港府事前沒有公告且事出突然,辦事處停運原因坊間一時眾說紛紜。至上周五,港府終於發新聞稿解開謎團,卻竟然是再一次的戰狼上身。港府在新聞稿中指摘「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稱「台方推出所謂『援港專案』……為暴力示威者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人提供支援」,並將關閉經貿文辦的原因歸咎於「台方近年的一連串行徑已嚴重破壞港台關係,令經貿文辦在台灣的運作環境日趨惡化」。這種「責任全在台方」的氣燄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國台辦發言人的通稿。
港府針對台灣的指控,在大多數港人看來自然是無從說起。回到近年港台官方關係惡化的導火線,也就是陳同佳事件中,台方一直希望按既有慣例處理案件,但港府卻戰狼上身堅拒合作,不斷以各種法律藉口推托,最後由林鄭「自主研發」出一個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爆禍延至今的政治危機。試問在陳同佳一案中,是誰堅拒合作,「對港台關係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說「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港府意指的固然是抗爭運動,然而眾所周知,民間自發的抗爭由林鄭「自主研發」的修例促成,台灣能如何干預?還是說,林鄭修例是受到台灣指使?這種種指控皆不合大眾所認知的實情,「責任全在台方」的宣示,只是在為港府關閉經貿文辦的行為開脫,並掩飾其政治考量。
香港駐台經貿文辦的主要職能雖說是促進港台兩地在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實際上就是以在台灣推廣香港文化、觀光、商貿活動及吸引投資為主,因為另一個方向的同類活動,主要是由台灣駐港辦事處負責。另外,經貿文辦同時兼具服務在台港人的實質功能。試問一下,關閉辦事處,到底是在懲罰蔡英文政府,還是懲罰香港和香港人本身?對比之下,港府對台灣駐港辦的員工簽證百般刁難,自2018年起即沒有向新任處長發出簽證致其至今無法到任,2020年又無端要求另外四名工作人員在續簽證時簽署此前根本沒有的所謂「一中切結書」,引致台方拒絕而四人被迫返台。即使如此,台灣駐港辦目前剩下的八名台灣人員的簽證將於本年底全部到期,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仍表示會堅守到最後一刻,並沒有關閉辦事處「對等懲罰」香港的意欲。因為台灣政府深知駐港辦主要服務對象是台灣(宣傳旅遊、文化、招商等)和在港台人,關閉辦事處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懲罰」。
無可否認,港台的官方關係可能是處於1956年雙十暴動以來的最低谷,台灣駐港辦在今年底極可能也要面對台灣人員被迫全部回台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港台關係基於歷史原因,從來都是以民間交流為主軸,讓官方可以迴避尷尬的立場問題。港台民間自50年代起即因為抗拒中共的政治因素而來往頻繁,香港報紙曾很長時間使用民國紀年,盛極一時的足球壇,諸如林尚義等球星,亦多次為中華民國披甲參加國際賽事,1958年在東京亞運奪金的中華民國足球隊,幾乎就是一隊香港隊。時至今日,港台民間關係只有因科技發展而更密切,又豈會因毫不代表港人的港府作為而變冷?港台關係官冷民熱,在未來依然會是主軸。
事件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香港地位的急劇轉變。由港英年代到回歸初年,香港曾被視為兩岸角力間的「中立之地」,在兩岸三通之前,所有往來兩地的旅客均需經過香港,兩岸政府既視香港為方便行事的灰色地帶,港府也曾樂於接受這一中間定位,並從中取得不少好處。但如今,港府卻在絕對忠誠的要求下,緊跟黨中央對台強硬的一套,處處刁難台灣。當灰色地帶漸漸變得與赤色大陸無異,一向素來以中轉地位自居的香港,莫說甚麼國際金融中心,連兩岸間的連繫地位也將會失去,而這亦是香港淪落的另一表徵。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