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採用「優配學額」 機制,即大學必須預留部份學額,供教資會評審後重新調配。有指教資會就2022至2025年的「優配學額」 機制向各大學發出「啟動籌劃信件」,要求將國安法教育列為必修。教資會主席唐家成昨日回應時表示,教資會有責任提醒院校國安法的條文要求,但如何落實則由大學自行決定。
教資會公佈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涵蓋2013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涉及約4,200名合資格教員提交約16,000項研究成果。評審設五級制,由最高四星「世界領先水平」至「U級」的「不予評級」。
研究成果中,七成獲國際專家評為三星或以上,當中25%獲評為四星,45%為三星水平。上一次發佈有關評審結果為2014年,今次評審新增「研究影響」和「研究環境」兩個評審元素,研究評審工作小組副召人黃玉山認為,今年評審元素和以往不同,故結果不能直接與2014年比較,但顯然所有大學均已更進一步。
在13個學科範疇中,港大在法律、生物學、醫學及衞生科學等六個範疇,均為八大中取得最高比例的「四星」評級者,科大則有五個範疇奪得該評級最高比例。
被問到國安法的實施會否影響評審,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表示,評審小組成員中,七成並非本地專家,認為評審機制受國際尊重,主要檢視大學的學術水平。
唐家成則指,結果將影響每年撥予大學的補助金內,用作研究用途的撥款,但未有透露具體受影響金額。另外,多間大學要求師生接種疫苗,唐家成表示教資會尊重院校自主,他個人則認為接種疫苗屬公民責任,院校應鼓勵師生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