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App建虛構身份 假生活照紅爆Twitter 變臉中佬扮少女 粉絲無數

FaceApp建虛構身份 假生活照紅爆Twitter 
變臉中佬扮少女 粉絲無數

日本一名中年電單車迷利用FaceApp「變身」成美少女,在Twitter成功擄獲數以萬計的追隨者。當他表露真正身份後,追蹤者卻沒有覺得受騙,反而更喜歡他。他的故事或許證實網絡世界上充滿謊言,但更能體現社交媒體未必完全呈現出我們是誰,更多的是展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50歲的中島安男(音譯)表示,當他起初開設Twitter賬戶時,顯然沒有人對他這個中年男子撰寫的帖文有興趣,賬戶開設數月後追蹤者只得六個人,令他感到氣餒。故此他借助人工智能程式FaceApp「換臉」,在網絡上偽裝成一位名為「宗谷の蒼氷」的美少女。由上年夏季起上載多達300張騎着電單車的「生活照」,這些照片令他獲得大眾的信任及喜愛,漸漸他在Twitter得到數萬名追隨者,甚至引起模仿「她」的浪潮。

過了一年多,他決定表露真正身份,但奇怪的是他的追蹤者數目沒有下跌。支持者稱是喜歡他的帖文,而非他的性別或外貌。他的追蹤者回帖:「這位美麗的女士只活在宗谷身上。」「不要緊的。你是甚麼性別也沒有關係。」甚至有人寫道:「我變得更喜歡你。」

強化自我形象 除性別障礙

中島亦認為「宗谷の蒼氷」的外表以外,所有東西都是源自他的本體。透過借用這個美少女的身份,可展露他懼怕展露於人前的個性。他指:「當你年輕時,你經常被長輩教訓你應該要做些甚麼、不應該做些甚麼。但在我這個年紀,身邊已沒有人真的會教訓我了。現在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希望藉此鼓勵子女,做自己想做的事,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他的個案反映心理學的「普羅透斯效應」,即在現實世界中人亦會受到在虛擬世界建構的化身所影響,例如在網絡世界上呈現的自己是長得高,現實中的行為亦會變得進取。北卡羅來納州社交媒體研究員馬威克(Alice Marwick)解釋指,網絡世界的化身可改變一個人的自我形象,是基於「社會強化效應」,因人們喜歡從他人的信任中獲得關注及鼓勵。

女權主義者在1990年代提出,網絡甚至可能消除性別障礙,因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輕易扮演另一種性別。在1998年,研究人員對同性戀者和具有「被污名化的社會身份」的人士,如何使用互聯網進行調查。許多人借用網絡上匿名的特質,更勇於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動,而毋須憂慮現實世界需承擔的後果。有參與研究者坦言,這過程使他們更有勇氣,在現實生活中公開自己的性取向。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

互聯網如角色扮演遊樂場

追溯至互聯網興起的早期,用戶很少假設他人是完全真實。水牛城大學研究技術和社會信任的教授格林(Melanie Green)指出,當時很少人使用真實姓名或個人資料照片,人與人聊天都是依賴文字為主,扮演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非常容易,亦是低風險地嘗試過「新生活」、尋找樂趣的方式。格林指:「互聯網被視為進行這些角色扮演的最佳地點。」「你可以改變性別,並嘗試所有這些不同的角色。這是一個供人們探索身份的遊樂場。」

facebook的興起一度扭轉此現象,用戶大多數以真名登記,個人資料圖片亦是真實。在「有圖有真相」的年代,相片分享程式、直播功能等的冒起,令用戶扮演他人甚至轉換性別的空間似乎變得狹窄,迫使大眾在社交平台上展示真實的面貌。不過,隨着電話濾鏡甚至人工智能的出現,令用戶重回「身份遊樂場」,就如中島的個案。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