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峯會後發佈共同聲明,通篇未提「中國」,然而處處是中國影子。夾於中美之間的南韓釋出諸多實惠安撫華盛頓,盡力將美韓關係導向「國際多於區域」格局,稀釋和中國直接攤牌,以求從美中矛盾之中脫身,但此算盤恐怕有時而窮。
作為「中等強國」的韓國原有事大主義之戰略傳統,古代視中國為兄父之國,二戰後改向美國。地緣戰略理論亦有海洋強權和陸地強權之分,套用至東亞,便是美國和中國;南韓便處在尷尬的海洋和陸地雙方勢力範圍的交界處。實際格局上,南韓亦是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雖然北韓問題一日不解決,安全考量依然優先,然而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尤大於對美國、日本與歐盟三方加總,畢竟不易正面和中國太傷和氣。但是近日美國先是日澳歐,再是 G7夥伴國,組團聯合和中國叫板的意味明顯,自然亦希望南韓清楚輸誠;是以此次南韓總統訪美,便見南韓處處委婉釋出善意,以求迴避對抗中直接表態。
在政治議題方面,眾所矚目的是台灣和中國議題是否納入聯合聲明。最後正面納入,但是口氣既平和又帶保留,和上個月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的美日聯合聲明的直率大異其趣。美日聲明強調「台灣海峽雙邊」(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並且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既明確表示北京和台北雙邊為政體,而且做出干預和建言。相較之下,韓美聲明只強調維持「台灣海峽內」(in the Taiwan Strait) 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台海更多是地域概念,而且沒有絲毫表態干預意願或偏好。
其後,對中國議題,美日版指出了和中國「直率」對話的重要性,並且正面點名關切香港與新疆的人權局勢。美韓版,則僅提美韓作為民主國家,自然將推廣「國內與國外」的人權與法治。
至於多邊組團層次,關鍵問題自然是南韓是否參與四方安全會談(Quad)。對此,美韓聲明只空泛並有條件式地表示,包含 Quad 在內的「包容式多邊主義」很重要,既稀釋之,而且前綴「包容式」,亦即如果 Quad 變成排擠中國平台,那麼南韓也將敬而遠之。
為了不激怒中國,南韓付出諸多利多予美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南韓先後宣佈承諾將額外投注2億美元與全球衞生安全議程工作組,並將再加 2.2億美元與中美洲北部三角地帶的援外發展經費,幫美國減緩非法移民問題。
再者,美韓聲明稱將深耕湄公河地區,暗地抵銷中方一帶一路對東南亞的經濟統戰效果,又稱要深化太平洋島國多邊主義,意即幫周邊盟友澳洲於南太平洋固樁。
其三,南韓增大軍事支出,除了增添給駐韓美軍的補助外,也同意終結限制南韓發展導彈的《美韓導彈準則》, 表面上歸還韓國「導彈主權」,實質上藉民族主義情緒,掩蓋南韓將增加軍費支出、發展出射程能達中國的導彈,強化美韓同盟威嚇中國的實情。
在敏感科技領域,美韓聲明雖無提及反華為,卻三令五申要共同擁抱 Open-RAN 開放網絡架構,同時處處強調半導體和 5G 與 6G通訊科技的合作,以及強化在高科技、戰略和關鍵成份等供應鏈的強韌性,皆是意在減少對中國依賴。
古諺「樹欲靜而風不止」,南韓盡力一方面對美輸誠,另一方面給中國保留體面,但是想就如此置身事外,恐不可得。一時半刻,或許可以「要一塊,給五毛」,或是「要政治承諾,給經濟利多」的方式,兩邊逢源並且以拖待變。但是長此以往,南韓外交主動性恐將流失,而美國和中國雙邊對此都看得清楚,既然南韓反覆,則自然將對其少觀長遠情誼而多顧短線利益,對南韓施壓以換實利的動作恐將日增,南韓議價能力亦將遞減。機會主義策略,保一時而難保千秋,如何創意地重拾「中等強國」的能動性,將是首爾未來的重要課題。
宋文笛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