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撲 水

越陌度阡●撲 水

中國人以水為財,廣東話就有「五行欠水」之說(指身無分文),而「撲水」則是四處借貸周轉的意思。近幾年來一到春季,香港農夫都要四出撲水,不過不是「五行欠水」,而是真正的缺水,欠灌溉用的水。

香港屬於高雨量地區,平均年雨量約是2,200毫米,比絕大多數的農業地區都有雨量上的優勢,不過香港的雨水集中在夏季,由每年5月開始增加降雨,至9月底開始減少。所以,夏天的灌溉是不用太擔心的,秋季以後降雨漸減,由每月幾百毫米跌至不足一百毫米之數,種菜的便不能只靠天降甘霖了,惟有靠五大水源:溪水、河水、井水、灌溉水塘和地下水了。

頭兩種水源自古已有,農民在山腰山腳築建陂頭,截溪成潭以保證水源穩定,也由此建設水圳水溝引水至各級田地配水,戰後有大量的這類小型水利工程修築,多數由理民府和嘉道理農業輔助會(KAAA)等資助。不過,香港的山體細小,可容納的水量不足,冬後的枯水期很快出現,令這些陂頭在春天多數也是「五行欠水」。直到下游地區,聚十數溪流而成河,那裏的水源才比較穩定,所以平原地帶河岸兩旁的「好水」農地自古已被新界的士族開發佔有。

八個灌溉水塘 今年離斷水不遠

較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在六十年代之後才有,即是現在所見的八個由水務署管理的灌溉水塘,其中五個位於大帽山麓(如河背、黃泥墩),用於服務新界西的屯門元朗一帶,兩個在八仙嶺下(鶴藪和流水響),最後一個在大嶼山。不過,有趣的是那些灌溉水塘的出現,原來多是用於補償計劃,因為當時正值各大型食水水塘和其集水區的興建潮,把不少溪流改道引至水塘,影響了原本鄉民的天然水源,惟有另行興建小型的山上水庫穩定水源,供應山下的農地。

井水呢?井水一般只是用於食水用途,因為就算井深有十米(我家的只有六米),也只有一二立方米的水量,不消一刻鐘即見底乾涸,又要大半天才能滲滿水井。如果是畜牧的養豬飼雞,或是飼養金魚錦鯉的賺錢行業,需水既大,對水質要求也高,就會投資鑽探「科學井」,直接在地下水層抽水上來。原本應該是很可靠的地下水,也出現問題了,近年聽見不少位於隧道工程附近的水井和科學井亦忽然枯竭,未知是否工程改變了地下水脈。務農多年的經驗,讓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歸納上述的各種水源:井水太少、科學井太貴、溪水陂頭易乾、近年的新入行農夫個個依賴灌溉水塘,又要搶水爭水,還是以河流抽水最為廉宜穩定。其最大缺點是農地如果距離河道太遠,就要接駁電線水管,還記得老爸的抽水電泵安置在差不多一公里遠的河道,雖然建設時花費了一筆小錢及工夫,但長遠下來絕對是值回票價。

今年又是春旱,查看天文台今年的雨量紀錄,截至5月中只有125毫米,老家的井只有兩三呎水深,附近流水響水塘早在農曆新年已「乾塘」,近日隔鄰的鶴藪水塘也見底了,離斷水之期不遠。幸好我耕作的三片農地都用抽河取水的方法,仍能勉強支撐,上星期到泵行購買零件維修,老闆也跟我說很多農夫到來買泵買喉,忽然轉以河水灌溉,狼狽非常。單看近年來的農業水荒,人人自危,人人自救,就看到政府對待農業的態度了,我們有多到要倒入海的東江水,也有喊水要水叫苦連天的小農,小農在撲水,政府在倒水,妙哉。

水井也會乾枯。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KAAA)修建的陂圳。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