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相隔八年,聯儲局可能再次削減買債規模。市場普遍預期8月底全球央行年會(Jackson Hole)有望成為發訊平台,年底或明年初展開行動。綜合銀行界分析,儲局在復蘇未穩、驚縮表過早,以及低估通脹、怕收水太遲的兩難掙扎,「埋門」決定料以通脹及就業數據作主宰。現在距年會舉行尚有數月,任何數據上落都可能引發猜測及市場波動,但2013年因削債訊號引發的「縮減恐慌」,則未必重現。
受疫情衝擊,去年3月聯儲局重啟無限量寬,目前每月買債規模1,200億美元。當局對上一次縮表行動是雷曼量寬後,前主席伯南克於2013年5月發出開始縮減訊號(當時規模850億美元),翌年1月起正式行動。業界指出,今次縮減買債規模較2013年多,除非經濟突然超乎強勁升溫,當局行動才被迫要「鷹」,否則縮減步伐會緩慢偏鴿。
聯儲局4月份會議紀錄顯示,部份委員冀開始計劃縮減買債,近日亦有委員及地方聯儲行長先後發言,市場關注當局是否低估通脹,加緊放風為縮表鋪路。
東亞銀行(023)高級外滙市場策略師葉澤恒不排除有此趨勢,但當局何時發放訊號,取決就業及通脹數據表現,目前有關數字仍飄忽,近期言論仍算偏鴿。外界亦要分清發言者,今年是否在公開市場委員會有投票權,早前籲盡早討論縮減買債的達拉斯聯儲行行長卡普蘭(Robert Kaplan)無票在手,有票在手的聯儲局副主席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則未見暗示,故關鍵之一是有票委員的發言是否轉趨「放鷹」,釋出討論減買訊號,屆時市場會有更明確反應。
外界預測儲局若在8月底央行年會發訊號,9月份會議便會商討,年底或明年初開始縮減。他指,相比2013年規模,市場覺得目前1,200億美元「有排減」,過程可能橫跨成年,估計當局按月減買速度亦「未必咁盡」,對美滙指數最多推升至93、94水平。
投資者擔心「縮減恐慌」重臨,渣打銀行(香港)大中華及北亞區財資市場投資管理主管劉孟璣認為,今昔情況不同,當年是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沉底多年再拾動力回升,現時縮表則始於去年疫情重啟量寬,惟疫後生活及經濟未算全面復蘇,只因通脹較預期來得快,聯儲局陷兩難局面,現在距完成縮表及加息等連串動作「尚未成熟」。但他同意央行年會前,中間數據可以很多起伏,「嚟緊幾個月市場波動性都會比較多,甚至無定向側向一邊」,惟波幅不會像當年「縮減恐慌」市場一面倒睇息升局面。
東方滙理銀行新興市場策略師張敬勤說,因疫情及其他變數較以往繁複,通脹數據今年稍後亦有機會回落,故聯儲局政策由以往前瞻性預測通脹重臨採取措施,變為更依據近兩三個月數據主宰的反應式做法,現時任何意料之外數據,都可引發市場猜測及波動,不像2013年訊號發出後才觸發「縮減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