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經過三輪量寬加扭曲操作,資產負債表總額增至逾4萬億美元,經過多年後規模不減反增,目前已升至歷來高位達7.9萬億美元。美元長期零息水浸,亦造就資金逐險流向新興市場及高風險資產。
所謂縮表收水,就是聯儲局結束透過加大資產負債表的現代「印銀紙」方式,將過剩資金回籠。做法是先行遞減每月額外增購的國債及按揭抵押債券規模,下一步將到期債券不再滾續投資,再後便展開加息。縮表過程是貨幣基礎緊縮政策,美元供應減少,故會推升美滙水平,亦會令資金從高風險資產及新興市場回流,產生市場震盪風險。
雷曼事件前,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在1萬億美元以下,但十多年間一直膨脹。2013年當局發出縮減買債訊號,並逐步退市,但到鮑威爾掌舵儲局年間,前總統特朗普任內爆發中美貿易戰,貨幣政策要保持寬鬆預留子彈撐經濟;去年疫情爆發,儲局又重啟無限量寬。拜登上場,擬推出基建宏圖及「美國家庭計劃」,未來亦可能需要發債支持,美債規模何時才能縮回正常水平,是一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