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展局及規劃署早前公佈第二階段棕地檢討結果,290公頃棕地中,僅覓得四組共11公頃棕地發展作公營房屋。本報翻查四組用地,發現當中「錦河路」用地擬發展的2公頃棕地,正正位於大欖郊野公園旁,僅一路之隔便是昔日政府擬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試點;另一「沙江圍北」用地附近則有更大面積棕地未被揀選發展。環團批評當局大幅棕地不揀卻揀選接近敏感生態旁的用地發展;有團體更質疑「係咪想令發展郊野公園計劃翻生?」
規劃署的棕地研究指全港共有約1,500公頃棕地,在700公頃較零散棕地中,當局先選取450公頃屬高及中度發展潛力的棕地研究發展公營房屋,前年公佈首階段結果,在「高發展潛力」的160公頃棕地選36公頃發展房屋,連附近共63公頃地可建兩萬個單位;今年3月再公佈在290公頃「中發展潛力」棕地內揀選11公頃棕地,連同附近用地可建一萬個單位;即整體450公頃棕地僅發展47公頃,佔總數約一成。
第二階段的四組共11公頃用地中,位於八鄉路以南的錦河路用地涉及2公頃棕地,連同附近土地研究範圍共6公頃,屬農地及綠化地帶。
按當局列出用地位置及棕地研究資料,擬建屋的範圍正位於大欖隧道收費站旁,一路之隔便是昔日政府擬研究建屋的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用地毗連自然保育區。政府早年曾擬研究發展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惟因反對聲音大而擱置。
另一幅位於流浮山、天影路以西的沙江圍北用地,當局擬發展5公頃棕地,連同附近共16公頃土地可發展,涉及綠化地帶及休憩用地。不過,翻查規劃署棕地研究報告,該用地以北的深灣路兩旁尚有較「沙江圍北」大數倍的「中發展潛力」棕地,卻未被揀選。沙江圍北用地現設大型露天停車場,附近有農莊及廟宇等。曾有報道指綠景(中國)地產投資有限公司2015年花7億元購入流浮山深灣路約88萬平方呎臨海地皮,料興建低密度海景住宅。
本土研究社成員蔡諾正稱,第二階段所選的棕地比例極少,「好似交功課式檢視」,又指錦河路用地僅得2公頃棕地,且位近昔日研究試點,「會令人質疑係咪想令發展郊野公園計劃翻生?點解要將發展帶近生態敏感地方?」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亦批評僅發展47公頃棕地「少到無倫,揀啲唔揀啲,只係hea做」,如錦河路用地,「咁多地方,但就揀咁近自然保育區同郊野公園,係咪為咗發展郊野公園鋪路?」她稱該處以南有面積至少大一倍的棕地群,離郊野公園較遠,惟當局卻未有選取。至於沙江圍北用地,她亦不明白當局何以不發展北面大片棕地,反選南面綠化帶。
規劃署稱290公頃中度發展潛力的棕地中,近200公頃有難以克服的發展局限及位置分散等問題,較難發展。對於錦河路用地接近郊野公園,該署指主要考慮基建可承載量、土地用途兼容性等;而流浮山北面用地面積雖大,惟僅依靠流浮山路及深灣路出入,擴闊道路有難度,現階段未必適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