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中國仍把蘇聯落後的生物學理論奉為金科玉律,但袁隆平敢於衝破思想束縛,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結果1974年成功選育全球首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比普通水稻增產兩成以上。官方指雜交水稻的種植,確保中國「用世界9%耕地養活世界上20%人口」。袁因此多年來被官方推崇,2019年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
袁隆平1953年大學畢業,此後到湖南懷化從事農業研究。六十年代初經歷大躍進失敗後的大饑荒,《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報道稱當年袁目睹倒伏在街邊的兩具枯瘦屍體,立志「搞水稻高產」。1962年英美遺傳學家克里克和沃克,因研究出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獲得諾貝爾獎,他看到消息後說:「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們還在這裏學蘇聯,打轉轉。」他後來跟學生提及這事時稱:「幸虧我猛醒得早,沒拴死在一棵樹上。」
袁隆平1966年發表題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徹底推翻由蘇聯農學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 「無性雜交」 學說,但發表這篇論文的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在文革爆發後停刊。袁在文革初期受到短暫衝擊,不久因為論文受高層重視而受到「保護」,得以在動盪的文革歲月繼續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文革後期研發出的首個成功品種「南優二號」1976年起大面積推廣應用,此後三十多年先後研發出多個經改良的雜交水稻品種。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