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遺物●考試獎勵唔要PS 木枱召喚兒時玩伴 塵封康樂棋 老中青啱玩

時代遺物●考試獎勵唔要PS 木枱召喚兒時玩伴 
塵封康樂棋 老中青啱玩

曾幾何時中小學、社區中心、康樂營、度假村等,都會見到康樂棋的蹤影。這張曾經風靡一時,四角有圓洞的正方形木枱,陪伴很多年代的小朋友成長,但它卻好像從大家身邊消失了。到底現在還有甚麼人仍在玩康樂棋?會不會是民間高手?記者今日就帶大家去尋找這項時代遺物。

記者在網上尋找到一位自稱康樂棋小王子的九十後少年李浩翔,「在荔枝角我已經稱霸,或者你們過來挑戰我,來吧來吧!」浩翔憶述最初接觸康樂棋,是初小在社區中心補習後和朋友一起玩,由小學一年級打到六年級。有一年考試,難得地拿到了一次好成績,家人想鼓勵他,問他想要當時得令的PlayStation 1,還是康樂棋?他選擇了後者。

當年家裏只有爺爺會和他玩康樂棋,爺爺過身後就無人問津。直至浩翔半年前在「D2 Place」開了劍球專門店,突然想起這副塵封已久的康樂棋,便在店舖關門後以棋會友。他說:「我打電話給小學同學跟他說要『開枱』打康樂棋,他問我是不是說笑,我說不是。」他們即晚便約了出來,打棋直至凌晨三四時才離開。康樂棋不只尋回以前的朋友,更令他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現在他們棋癮一到,便召集開棋局,參加者由小學生到上班族都有,還有不少民間高手,如中文大學的Thomas。

記者與「康樂棋小王子」浩翔進行了一次較量。

這副木製而實在的玩意,你以為已經失傳,但還是不少人的心頭好。

浩翔(左)與小學同學因為康樂棋重聚,更一起成立了香港康樂棋協會。

瘋狂練習計反彈 為比賽備戰

Thomas表示,中大崇基學院宿舍之間的學生運動競技比賽傅元國盃,保留了康樂棋這項目,他會和宿舍同學們瘋狂練某些特別難打的位置,如洞口後的炮台位,會計算反彈和角度,在一年一度的傅元國盃出擊。Thomas說:「康樂棋可說是相對簡單,老少咸宜版的桌球,能勾起很多人的回憶,如果它可以像象棋、乒乓波那樣,到處都有朋友可以切磋會更好。」

因為對康樂棋的熱愛,浩翔跟幾位朋友成立了香港康樂棋協會,想要把這即將失傳的運動重新推廣。他們把打棋的片段放上社交網站,誰知吸引不少愛好者詢問,「有一天兩位西裝筆挺的客人來試玩劍球,玩了一下便問我何時會收舖,他其實是想問甚麼時候會開康樂棋枱,原來是過來踩場,亦有美國的朋友看到,託我們買過去,運費比棋貴,讓我們覺得原來推廣真的有用。」

浩翔形容打的不只是康樂棋,而是回憶。「不太需要教大家如何玩,大家都會識,只是各人玩的規則可能有一點分別。不論小朋友抑或年紀大的,不用太多溝通就可以開始玩,康樂棋便是那道橋樑。」很多小學生未必認識康樂棋,所以他也有研究改變玩法,例如計時、減棋等,希望減低難度。他說:「不要只顧着玩電子遊戲機,因為康樂棋真的很不錯,最好玩的除了遊戲本身,與朋友在過程中能互相取笑談天,增加溝通更好,所以是很值得打入學校。」

Thomas(右)是公認的高手,他較着重角度和技術。

浩翔和幾位棋友夾了$2,200購買一張用花梨木造的比賽用康樂棋枱。

隨着電子產品越來越流行,學童的玩意越來越多,康樂棋在學校逐漸式微。不過在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仍然有一位老師用心保留這項運動,成為唯一有派隊參加康樂棋公開比賽的中學,這位桃李滿門的隱世高手就是林衛星老師。回憶兒時到社區中心打康樂棋的日子,林Sir說:「在我的年代,小朋友沒有太多玩具,最多便是到社區中心打乒乓波和康樂棋。在這康樂棋枱上建立了很多情誼,由幾歲打到會考,一起讀書一起玩耍,這刻腦海中也浮現了朋友的影像。」

學校視為生命教育 訓練思考判斷

在林Sir的記憶中,小時候大部份中小學都有康樂棋,但到他進入中學教書,已沒有人會打開來玩。幾年前因為贊助商捐贈了兩副康樂棋給學校,重燃了他對康樂棋的熱愛,「我很開心,因為這是我的童年回憶,又可以把這項運動帶給同學。」康樂棋對他個人發展其實有很大影響,他說:「最大的成就不是勝出比賽而是輸,人要接受自己不是最優秀的那位,要學懂如何面對失敗。學校視康樂棋為一種生命教育,對小朋友來說不只是一局棋,是身處那處境時讓他們認識自己。」

二〇一九年他帶着同學參加由國貨公司舉辦的康樂棋公開比賽,其中一位是現時就讀中二的陳啟俊同學。啟俊中一才首次在學校接觸康樂棋,林Sir看見他有潛質,便邀請他去打師生比賽。有學習過桌球的啟俊表示,桌球能幫助練習到準繩度,但康樂棋比桌球更加難玩,「桌球是你早已知道要擊打那一顆,康樂棋卻有有很多種選擇。」

康樂棋是一項要求手眼協調的運動,如何去思考、部署策略也很重要,其中涉及很多科學原理,對學生來說各方面也有裨益,「跟電子遊戲不同的是,康樂棋有即時和對手互動的關係。每一局的處境和發生的事都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如何在短時間內作出思考和判斷,這個訓練其實是很好的。」林Sir補充啟俊平時是一位活躍的同學,但在康樂棋桌上就變得沉默冷靜,能夠慢慢思考,他亦樂見同學的改變和進步。康樂棋增進了他和學生的關係,技癢時也會和同學切磋,他說:「康樂棋對同學來說其實很新鮮,不是落後或是老年人玩意,小息時打開康樂棋枱,同學會問老師可以一起玩嗎?把年齡的隔膜都打破了。」

林Sir是技術型球手,發棋着重角度多於力度。

二〇一九年林Sir帶同學參加康樂棋公開賽,遇上技術高超的中大同學。

中二陳啟俊同學(右)與林Sir亦師亦友,林Sir樂見他透過康樂棋有所成長。

源自斯洛伐克國民運動

康樂棋起源無從考證,小時候玩的康樂棋上有象棋字樣,曾是中國較為普及的娛樂運動,不少人以為是象棋的進化版並源自中國,亦有人說康樂棋是由印度的彈戲(carrom)傳到中國演變而來。但根據工具規格和遊戲規則,更像斯洛伐克的國民運動Novuss,發棋位置區和棋子大小數目稍有不同,但一樣有大回小回等規則。在香港還有出售康樂棋的國貨公司,2018年開始舉辦「康樂棋擂台爭霸」,英文也命名為Novuss Competition。

記者:鄭汝翹

攝影:蕭志南、周芝瑩、張志孟、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