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主打年輕活力的麥子手工啤,透過宣傳永續本地實業的「未研香港」計劃,聘請三位年輕職人到釀酒廠做兩個月實習,實戰釀酒、入酒、銷售宣傳等工作。有中文系書生搖身一變成為釀酒師,在公餘時間自修,惡補釀酒知識,「好想有一日可以同全世界講,香港都有隻好好嘅手工啤酒」。
記者:盧珮瑤
在2014年成立的麥子釀酒廠,網頁上的簡介是這樣寫道:「真•香港手工啤酒」。在麥子位於荃灣工廈的酒廠走一趟,就會知道到這個形容是何其貼切。酒廠由三位「香港仔」成立,由初初不諳酒道,走到七年後的今天,釀成超過50款啤酒、吸引大堆擁躉,亦與不同本土品牌、活動合作,如為樂隊RubberBand成軍10周年時,合作推出手工啤酒。
羅俊鏘(Wilson)在釀酒廠中,拿着一大桶酒,在酒缸與洗水盆之間來來回回。他說這個過程「就係排渣,因為香茅在釀造過程會加啲香茅汁,所以會比其他酒多啲渣。如果唔排清啲,你入酒會有好多障礙,出嚟嘅酒最嚴重會變得好混濁」。
Wilson說起釀酒時侃侃而談,但事實上他由中文系出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甫畢業便與酒結緣,到超市擔任各類酒類銷售工作。不過,銷售似乎未夠滿足其對酒的興趣,輾轉再加入麥子學習釀酒,「做生產真係好辛苦,好多時好熱、搬好多重嘢,又要知點樣操作啲機械,所以其實好大挑戰性」。
如果要為香港製造一款啤酒,眼前的這位見習釀酒師,又會選擇甚麼口味?Wilson由氣味入手,「生活喺香港,你每日都接觸好多唔同氣味,好似我屋企樓下有個公園仔,𠵱家呢啲時候就有好多木棉花,經過嗰陣你會聞到啲酸酸甜甜嘅味」,或大澳的蝦醬味道,「可以將呢啲味道融入啤酒,記錄屬於全港好多唔同嘅面貌」。
印有「麥子」的樽蓋蓋到酒樽後,就到「食腦部隊」上場,成員包括同樣來自中文系的劉浩暉(Sunny),及正修讀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四年級的張菁琳(Ashley)。兩人主要負責策劃銷售,亦會四出尋找本地品牌合作。Sunny說,加入麥子「唔止係一份工」,亦令他消費時的思考模式有所轉變,「以前經過見到一件產品,覺得『幾靚仔喎,買唔買好呢』,我只係純粹用消費者角度去睇產品,但𠵱家會睇埋邊間廠、睇到啲料麻麻地喎」。Ashley則說,香港製造是增加香港議價能力的方法,「啲人𠵱家成日話『鬥長命』,我覺得唔係咁簡單,如果你自己做嘅產品都已經全部流失晒,過多幾十年,你都冇嘢可以證明到世界上仲有『香港』呢個地方,你仲有乜嘢可以代表香港?」
三位學子可加入麥子實戰,全因「未研香港」與麥子穿針引線。老闆麥波說,當初收到計劃邀請,得知計劃主打本土產業,馬上答應。他原本只打算聘請兩位實習生,但會見三人之後,決定全數聘用。
談到三人獨特之處,麥波說,麥子尋找的都是「飲得、轉數快、有逆向思維嘅人」。他憶述,三人更曾經用機智破解公司密碼鎖,「有次同事未返到,佢哋三個返咗,但又唔知密碼,最後用個電筒照個鎖,發現幾個冧把係有指模,撞咗幾下就入到,當然我𠵱家已經轉咗個鎖!」
麥波與兩位合夥人於畢業後隨即創辦麥子,現時三位實習生有如重踏他們當天的道路,「七年前我哋其實都冇任何人教,都係一步一腳印行出嚟,可能有好多客人,大我哋10年、20年、30年,其實都係講個『信』字」。由信任發展至一拍即合,麥波覺得自己很幸運,「有少少係將我哋得到嘅機會,轉化落佢哋三個度」。
「未研香港」的「本土青年重投香港實業先導計劃」與香港本土企業合作,邀請年輕人到不同工廠工作,讓工藝傳承,永續本地實業。計劃發起人、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說,是次計劃已是第二期,實習期由今年1月起開始,為期兩個月,招募20位實習生到九間本地工廠實戰,包括酒廠、藥妝廠、木廠、皮廠、染布工場、農場、養殖魚排等。今期反應較上次踴躍,有逾140人報名,「我哋希望搵兩類人,一係白紙一張,好有熱誠;一係就好資深經驗,可以幫返行業」,「𠵱家都有超過一半(實習生)會留返喺啲工廠度做嘢」。
計劃目的亦涵蓋消費教育,羅解釋,由於計劃透過眾籌應付實習生的薪酬,故將會舉辦參觀團,讓參與眾籌的人士到訪不同工廠參觀,亦可親身認識實習生,「𠵱家行超市,可能淨係見到『香港製造』嘅嘢貴啲,但因為『硬撐』而照買,但去到參觀,你就會知點解樣嘢會貴啲,工廠面對緊啲乜嘢困難」。深入了解後,那份支持來得更由衷,「我哋希望呢個圈可以『互撐』,同樣都係飲啤酒,香港都有香港製造嘅啤酒;同樣一棵菜,都會有香港農夫種嘅菜,咁先可以繼續延續成個『香港製造』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