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子好難捱的時候,我偶然會想起大半年前看過的一齣舞台劇,叫《綠色陽臺》。那是演藝生的畢業作品,是一個互動劇場,需要觀眾的高度參與;例如對劇情發展即時表達意見,我們甚至被安排上台做一些肢體動作,進一步由旁觀者代入角色的世界,了解他的內心掙扎。這套劇的設定,是一個年輕人行山時意外摔倒,因而全身癱瘓;帷幕一開,是他在家中陽台(全屋最漂亮的地方)臥床十年之後的故事。
十年之間,世界變了,但他沒變。每日依然需要其嫂嫂(絕非刻薄阿嫂)餵食,想抓癢時要不忍住不癢,要不想像自己抓了癢,也算有兩個選擇。去到關鍵一幕,是他一直求死的心其實沒變,好了,此刻帷幕給放下,觀眾要動用手上的牌子,表態對於「安樂死」支持與否。現場觀眾有男有女,有老有嫩,幾乎全人類都支持他尋死,當大家一代入角色,都覺得這種境況太淒涼,自己不會承受到,而死亡不失為一個好的解脫。
碰巧那段日子,我訪問了幾位四肢癱瘓病人,他們有人因車禍致殘,有人是天生肌肉萎縮症致癱。在人生中途遇到意外的人,都說某一刻在醫院病床上,赫然意識到自己終身都需要借他人之手幫忙換尿片後,就強烈出現「想死」的念頭。如果當時有任何方法可以立即死掉的話,他們會毫不猶豫一死了之。
但當我訪問他們時,已是意外後十年八年,無獨有偶,他們的說法都是「好彩當時冇死到」。說得濃縮一點,就是時間讓他們有所經歷,之後回望,覺得這些經歷其實都值得擁有;若當時立刻就死掉,便再也不知道人生「之後」的故事了。這讓我發現,旁觀他人痛苦和自己經歷痛苦有所不同,當你真正身處其中時,才會應變出一種求活的潛能,讓自己再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