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文化自由  帶動全韓產業

娛樂文化自由  帶動全韓產業

韓流明星近年大舉來襲,韓劇、K-POP、電影鋪天蓋地熱播,圈倒全球不少粉絲,研究韓國流行文化的中大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鍾樂偉形容,韓國經理人公司「好識做生意」,以唱片、演唱會、明星周邊活動、代言產品等打入粉絲的生活。疫情下仍絞盡腦汁,推出網上演唱會、簽名會等,Video call更大受海外韓粉熱捧。

他解釋,韓國成功打造現今的娛樂王國,全靠當地政府在90年代金融危機中轉型,結合科技和文化,發展快速的互聯網、放寬電視劇限制,讓廣告商可以在劇集中大賣廣告,提升劇集質素。其後進一步深化至韓國化妝品、家電、食物等,「成功帶動韓國其他產業,令整個國家受惠。 」

相反,香港娛樂事業大倒退,一手發掘天后容祖兒的經理人Apple姐,見證着香港樂壇興衰,「當年草蜢一出碟,閒閒哋賣50萬隻!」她憶述,以前陳冠希、謝霆鋒開生日會,粉絲要排兩日隊等入場,甚至E-kids活動後的海報、掛旗全被fans搣走,「𠵱家你喺街派都冇人要!」她慨嘆,韓國歌曲旋律易上口,韓星自小開始地獄式訓練,香港新晉歌手無法比。

Apple姐

港娛大倒退 00後只識MIRROR

昔日經營連鎖卡拉OK「Big Echo」的她,90年代已做經理人,當年造星主要靠電視台藝員訓練班、唱片公司或卡拉OK公司舉辦歌唱比賽,王菲、四大天王等歌星爆紅;之後台灣組合冒起,香港粉絲開始追S.H.E、五月天等天團。

直至近十年韓流襲港,不少年輕一代迷上韓星。2014年開唱歌跳舞學校的她,見過6、7歲學生已追韓星,卻連一個香港歌手都不認識。韓星由練習生開始進行地獄式訓練,歌影藝也達至極高水準,反觀香港欠缺這些訓練基地。

記者在街頭訪問多位00後學生,大部份人對香港歌手認識不多,只認識姜濤和MIRROR,有人更指香港歌曲千篇一律,有實力的歌手如GEM則在內地發展,香港人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