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總理莫里森認同中國的制裁是舞獅表演的言論曝光後,歐洲議會昨晚又就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議及討論進行表決,反制中國對歐盟實體及歐洲議會議員的制裁。無論中國是百年前的睡獅或醒獅,是美國媒體所稱的「紙龍」,還是自認的「戰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擱淺,顯示不管中國試圖以何種形象、何種手段利誘威懾,都不可能在世界上橫行無阻。
中國官方近年反擊美歐輿論批評時,最常見的用語就是中國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一副洗刷了百年恥辱的姿態,尤以楊潔篪、王毅今年3月在美國阿拉斯加與布林肯、沙利文舉行「2+2」會談時16分鐘的爆肚發言為最,「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金句更成為無數二次創作的素材。《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稱,這是拜登政府首次領教了中國「戰狼外交」作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去年12月在回應德國媒體指摘中國推行戰狼外交a時,曾豪言中國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尊嚴,「就做戰狼又何妨」。她雖然引迪士尼動畫《獅子王》為例,指辛巴在各種懷疑、責難、打擊當中成長和成熟起來,但最終沒有用獅子王形容中國,反而認同戰狼外交之說。
中國雖有龍的故鄉之說,但在20世紀之初,清末的民族主義者寧可選睡獅為中國的象徵,也不選已成為腐朽朝廷象徵的龍,更假借拿破崙之口說:「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它蘇醒過來,必將震撼世界!」1990年代中國崛起後,「醒獅」一度成為洗雪百年外交恥辱的民族主義符號,直到2015年橫掃中國票房的電影《戰狼》問世,「戰狼」開始取代龍、獅,成為中國的圖騰,戰狼外交更成為習近平新時代外交的主旋律。
西方國家在關注中國的戰狼外交時,其實並沒有忘記中國的龍或獅形象。中共一直稱美帝是「紙老虎」,而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就刊出〈中國是條紙龍〉的文章,指所謂中國即將在經濟、軍事和科技上超越美國的說法,是被嚴重誇大了。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的評論曾稱澳洲是「紙貓」,而澳洲傳媒近日報道,澳洲總理莫里森認為,中國對澳洲的貿易制裁是傳統舞獅,只表演不咬人。
不過,舞獅表演不咬人,戰狼是會咬人的。中澳關係自去年以來持續緊張,中國禁止進口的澳洲商品清單越拉越長,至本月6日中方更宣佈無限期停止與澳洲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澳方不能指望一邊背信棄義、破壞合作,一邊假扮無辜、甩鍋推責。
會咬人的醒獅、戰狼,不只與澳洲、美國打貿易戰,對美國、歐盟的實體和人員的制裁也不手軟。然而,戰狼外交不乏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例子。前年5月推翻中美貿易談判初步協議如此,去年硬銷港版國安法如此,今次制裁歐洲議會議員也是如此。
去年底,中歐結束七年多的談判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本是中方為聯歐抗美作出重大讓步的結果,只待歐洲議會和成員國批准。孰知,歐中因新疆問題相互制裁,中方更直接針對歐洲議會議員,結果本已咬上釣餌的歐盟在議員施壓下,可能不得不選擇脫鈎,在對華政策上要與澳洲、日本一樣,跟隨美國的步伐。中共為迎接建黨百年贏了面子,輸掉的是戰略。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