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業務尋突破 轉攻汽車救亡

華為業務尋突破 轉攻汽車救亡

【本報訊】一般消費者恐怕不會想到去手機店買車,但對正受美國打壓而陷入困境的華為而言,凡事皆有可能。上月底華為手機上海旗艦店推出首款汽車——華為智選SF5,並稱5,000多家體驗店將同時賣車。身為全球通訊設備龍頭的華為突然改行賣車,實質是為了救亡。

在美國打壓下,華為手機業務大起大落。去年8月美國全面封殺華為採購芯片,並在11月出售低端品牌榮耀後,其第四季出貨量排名跌至全球第5位。到今年首季,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指,華為手機全球市場佔有率僅剩4%,排名跌至第6位。有消息指,華為在美國禁制令生效前囤積採購的芯片目前已接近耗盡,之後手機出貨量可能持續下跌。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今年2月表示,公司正在「生產自救」,在煤炭、鋼鐵、音樂、PC機、平板等領域都可能有突破,不依靠手機也能存活。其後更有高層提出「5G智能養豬解決方案」,建議改行AI養豬。

目標實現無人駕駛

不過,華為的諸多救亡大計中,向傳統車企提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最受矚目。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的自動駕駛技術不輸特斯拉,將和北汽、長安、廣汽三家傳統車企合作,分別打造三個子品牌,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

雖然華為至今仍未走出晶片斷供陰影,但基於其在通訊業的往績,造車大計獲內地市場普遍看好。美團(3690)董事長王興指,「華為造車,令特斯拉終於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當的對手」。華為造車的消息,引發內地市場狂熱,華為汽車概念A股京泉華、阿爾特、北汽藍谷、路暢科技、合眾思壯均有一波急升。

此外,其他內地科網巨頭已紛紛向汽車行業轉型,騰訊(700)、阿里(9988)、小米(1810)、百度等相繼制訂各自的汽車大計。惟這股造車狂潮已經出現泡沫化迹象,當中與騰訊合作的恒大汽車(708)尚未生產一輛車,市值已一度逾7,000億元,成為中國當時市值最高的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