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怡引入機械臂技術 換關節準確度98%

港怡引入機械臂技術 
換關節準確度98%

【本報訊】中年傷膝困擾不少「假日運動員」。港怡醫院近月引入全新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增加膝關節及髖關節置換手術的落位準確度、減低附近軟組織受傷,甚或出現後遺症的風險,術後疼痛的機會亦減低。一名因膝蓋變形致步行也感困難的五旬「波友」,接受手術五日後已毋須枴杖助行,大有機會重拾踢足球的樂趣。

■手術成功治療方先生的膝蓋變形。

患者術後五日毋須用枴杖

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表示,膝關節疼痛、腫脹、外觀畸形等各類膝傷,如不及時治療,活動能力或永久受損。傳統的關節置換手術,醫生需徒手把假體置入患者膝頭,不單依賴手術經驗,也有一定誤差,附近軟組織或因此損傷,造成後遺症。

該院月前引入全新的機械臂系統,可預先以3D立體電腦掃描技術,大致了解病人膝關節尺寸、位置等,方便製作更適合的假體;機械臂亦可以預設一個手術「落刀」範圍,當截骨時超出邊界,機械臂會立即暫停,有助減少周邊軟組織受損、維持韌帶平衡,亦把手術準確度由傳統手術的80%提升至98%。

忻振凱稱,新技術會改用比骨水泥更耐用、更有助骨頭生長的「生物型假體」,置入膝關節,五年內需要翻修的機會率僅3%,較傳統手術的7%低超過一半,大部份病人都適合。

51歲的方先生平日愛踢足球,2018年起因為持續右膝無力、痠痛,步行、上落樓梯均感痛苦,被迫放棄踢波。他曾試過戴護膝、服止痛藥,但阻不到膝蓋變形;食葡萄糖胺、注射透明質酸、針灸等亦無大幫助,他決定尋求手術治療。他今年3月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第二日已可用枴杖步行;至第五日出院時更已毋須再用枴杖。他現時步行、上落樓梯不再感到痛楚,很大機會可重拾踢波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