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媽說起父親對吃的要求,如數家珍,好像他們家常吃的羹,父親堅持母親一定要用麵粉勾芡,不能用豆粉,因為豆粉會出水,影響羹的質感。但是用麵粉勾芡比較多工夫,有幾次母親為了省時用上豆粉,父親吃一口就認出來,然後整碗都不碰。
「他很注重細節,不知不覺就培養起我們對吃的觸覺吧!」上海的童年生活,家境寬裕,無憂無慮,但好景不常,「文革來了,父親的洋人老闆決定撤資搬來香港,他有一個名額,可以帶走一位夥計。我爸見勢頭不對,跟母親商量後決定跟老闆爭取,最終他便跟着老闆先來了香港。」
憑着高學歷和工作履歷,到了香港的第三天便在會德豐找到工作,安頓下來,一年內陸續把母親和六個兄弟姐妹接到香港。生活環境自是跟住在上海時不能比了,但勝在一家人整整齊齊,母親操持家務親力親為,家裏一切井井有條。儘管「家道中落」,但父親對吃的要求還在,即便是早餐的生熟蛋,他都一定要半生熟的完美狀態,太生或過熟他都情願不吃。
然而,如果May媽一直都是童年時住在上海那位大小姐,也許她根本不必下廚,也就練不成今天的廚藝了。「我們在香港沒工人嘛,所以我7、8歲的時候,就會主動幫忙媽媽減輕她的負擔。那個時候開始,媽媽教我炒菜。她很有耐心,從不責罵,所以我就不怕犯錯,大膽嘗試。我還記得她教我炒椰菜:這次的菜炒得比較硬,下次就可以加點水去燜一下,自己做調整……」回憶裏滿載母親的溫柔。有句話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活脫脫就是May媽的寫照,甚至福延下一代,當你聽May說,她小時候如何蹭在母親身邊跟她一起做菜,根本就是母親和外婆在廚房裏相處的翻版。
提起這一點,May媽忙不迭說:「阿May幾歲大的時候,我就開始讓她廚房幫我摘菜、切菜,其實只是為了方便看顧她,不是真的要她幫忙。她那麼小,怎會處理得美觀?經她手的材料,我最後都不會用來煮,只是讓她打發時間。」摘的菜切的材料,再怎麼不美,May媽都溫和以對。多年前,母親曾給她的溫柔讓她建立起自信,她又很自然地把這些養份用來灌溉女兒。May Chow這位「亞洲最佳女主廚」背後,其實是有兩位強大的女廚:外婆和媽媽,是一個橫跨三代的美食故事。
「我在加拿大出生,那個年代是移民潮年代,所以我的父母分隔在港加兩地,父親的生意在香港,所以他負責當『太空人』,一年到加拿大好幾次看我們。所以,基本上,我整個童年都跟媽媽呆在一起,直到小學三年級時跟媽媽搬回來香港,才多了時間跟爸爸相處。」在May的眼中,媽媽很本事,「住在加拿大的時候,幾位舅父、阿姨都住在附近,頂多隔一兩條街,所以我媽一個人照顧四個家庭的伙食,每天晚上,他們都會來我們家開飯。」日日煮十幾道菜給十幾個人吃,一般人根本吃不消,May說母親總是煮得快樂,很享受跟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的時光。「我媽真的很愛她的父母,所以她用食物表達了她對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愛,她是一個很懂得付出、從不計較的人。」這一點,如果你領略過May對人的豁達大度,你會知道,她跟媽媽很像。「我阿媽她很會靈活變通,懂得運用加美那些當地食材去做她的上海菜、寧波菜、粵菜,所以不太有沉悶的感覺。」fusion的概念還沒出現之前,May媽做菜已在玩fusion——咦,這不是May今時今日所走的料理路線嗎?不管是令她揚名立萬的Little Bao或Happy Paradise,在烹調技術、創作意念、處理手法、素材運用上,無一不是中西融合,很多人以為這是她成長背景的自然結果,如今深入地看,恐怕May媽才是啟蒙老師。
你覺得母親對你最大的影響是甚麼?「嗯……其實各方面都有吧?我們的關係那麼親密!」May很欣賞母親的自主能力,跟一般舊時代婦女不同,「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媽會跟我說:阿May,如果你想買車,你問我就得啦,我買畀你,你唔使去問老竇。她不是那種要問過老公才敢做決定的女人,她會自己作主。」May說,這可能就是上海女人的特質,是懂得要掌權、在家裏是有say的,「你看那些電影裏的收租婆都是上海婆,全部聲大夾惡,就知道上海女人有多厲害!」提起母親強悍的一面,May咯咯笑,不停地笑。
你大概很難想像,熱愛下廚、廚藝出眾、對女兒寵愛有加的May媽,曾激烈反對她當廚師,「我對廚師的刻板印象,就是傳統中菜廚房裏的廚房佬!女孩子跑去做廚師,不就是變成廚房妹?我當然不願意!」上大學之前,May已經提出要去讀藍帶,因為父母大力反對,她去波斯頓大學讀了酒店和餐飲管理。完成父母的心願後,她才跑去餐廳實習,鑽研廚藝,這時候May媽晴天霹靂得不得了,看見她雙手因為下廚而變得粗糙更是心痛,但最終還是被她說服,「她跟我說,阿媽,人家看我的手,知道我是做事的,會尊敬我;看你的手白白嫩嫩,人家不會想要尊敬你。」即使不再反對May當廚師,May媽也要去到陪女兒到曼谷領取「亞洲最佳女主廚」的獎項時,才正式對廚師這個職業改觀,「哇!那些廚師都好有型好靚仔啊,還有人穿Issey Miyake的!」令她對摩登廚壇大開眼界,最終明白May身處的,是一個不一樣的年代。
「你連阿May當廚師都那麼難接受了,當她告訴你,她喜歡的是同性時,你豈不是更難接受?」 May媽聽了點點頭,「是真的很難,因為很擔心,不知道她的人生路會不會很難走。」 May做事不時會改變主意,曾經有一段時間,May媽期待着,女兒會「變回」喜歡異性,「結果,等了很久,這一天沒有到來。」無論是May的前任或現任女友,May媽都跟她相處得好像一家人,有過的難熬心情,都被母性的本能化解掉。最終,也不過是希望看見她過得快樂。那麼,阿May對媽媽的愛呢?
聽過May設計Little Bao那個卡通式logo的意念嗎?「我希望我的餐廳好像迪士尼樂園那麼老少咸宜,所做的菜帶給大家很多開心的感覺和回憶。」她透過食物活出了媽媽給她的愛和力量,然後流着她的血,進化成一個女人在社會上自我價值的實踐,而不是只活在家裏的廚房而已。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IG:yanwei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