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移民潮下遺棄動物個案上升,加上放生活動,大埔碗窰路近日成為放生黑點,不同溪澗均出現大批「放生龜」。有動物團體發現,農曆新年和清明等節日前後,情況更惡劣,最誇張見過近百隻放生龜擠在狹窄的小溪澗,龜殼寫滿紅字。有區議員指,當區居民亦關注烏龜安危,擔心牠們在野外難覓食,適逢雨季會被沖走,放生慘變殺生。
香港棄龜關注組義工Jonathan及Cyrus擔心有宗教團體「應節」放生,在佛誕當日及前一日到碗窰路巡邏。碗窰路有多個放生黑點,包括打鐵屻村口上下游、碗窰引水道和小溪澗,他們每當見到龜隻蹤影,即潛入水底或撒魚網打撈,兩日救起六隻龜。牠們殼上隱約寫上紅字,相信全是放生龜,且有「爛甲」迹象,不排除因溪澗水質欠佳,令皮膚和龜殼易受感染。
香港棄龜關注組義工Cecilia憶述,清明前的放生情況最誇張:「嗰次愛協救咗70幾隻,我哋救咗20幾隻。估計都係因為節日所以好多人放生。」溪澗闊10米,長20米,深度不足1米,100隻龜在該處擠至水洩不通,何況覓食。
放生品種主要為巴西龜,Cecilia指牠們繁殖能力高,每季可產10多隻龜蛋,若大規模在郊外放生,定必影響生態平衡。因巴西龜為外來物種,會將郊外的原生物種吃掉,放生龜亦有機會與原生龜「爭飯食」打鬥,傷口污染甚至死亡,污染溪澗。
過去半年,團隊到碗窰路進行九次「救龜行動」,成功救出約百隻龜,但三分一因在郊外沒食物、傷口感染等問題死亡,有三分一正接受治療,十多隻正待領養。她希望有更多人願意領養,令救回的龜隻有安身之處。
大埔區區議員毛家俊指,不少居民亦發現放生情況日漸猖獗:「班街坊都擔心啲龜冇嘢食。之前有人有見過龜屍體,令到水質變差。」他希望大家自律,「唔希望變成大規模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