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過四關免試執業  政府周五修例 醫學會指不公

海外醫生過四關免試執業  
政府周五修例 醫學會指不公

【硬上立會】

【本報訊】政府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吸引非本地培訓的香港永久居民醫生, 只要在本港公營機構以特別註冊形式擔任全職醫生及取得專科資格後工作至少五年,並通過在職評核,就可毋須通過醫委會執業資格試,在港正式註冊成為醫生。醫學團體及政黨都認為,非本地醫生免執業試,對病人和本港醫生不公平,憂影響病人權益。

食衞局長陳肇始昨指,免執業試的非本地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並須持有由非本地醫學院頒授獲承認的醫學資格及在頒授的醫學院所在地區已註冊為醫生,並獲醫管局、衞生署、港大和中大醫學院聘用為全職醫生,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再工作至少五年及通過在職評核,方可註冊成為醫生,即共要「過四關」。她聲稱,建議只是為現行醫生註冊條例開闢新路徑,不會取代現有執業資格試及有限度註冊制度。

政府又會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以醫學科教學語言、課程內容等客觀、獨立及高透明度方式制訂獲承認醫學資格的名單,初步名單的醫學院約有100間,水平要與香港兩所醫學院相若。名單會直接交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長以法律公告形式刊憲,名單每三年檢討一次。

草案將於5月21日刊憲並提交立法會,6月2日首讀,待立法會通過草案,再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開始運作,當局目標為最快明年公佈認可醫學資格名單。

海外港人醫生獲豁免執業試一直是爭議重點,陳辯稱,「澳洲、新加坡等唔一定要用單一考試形式作評核」,而成為專科醫生後須服務五年再通過考核,形容已有足夠關卡確保其專業水平可接受。

■陳肇始稱計劃已有足夠關卡確保申請者的專業水平。

病人組織指門檻高難吸人才

另一關注是新制度將變相引入內地醫生,發言人稱,委員會考慮的四大指標包括語言,本港醫護團隊在專業上的溝通均以英文為主,難以想像醫療課程不是以英語進行的學生能融入本地醫療機構並獲聘用。但發言人補充,內地知名醫學院以英語教授,不能排除不考慮任何內地醫學院。

醫學會會長蔡堅指出,即使特別註冊委員會根據醫學院水平制訂認可名單,但難保全部畢業生有質素保證,若醫生不須通過執業試,對病人和本港執業醫生都不公平。

由非本地培訓醫生組成的香港執照醫生醫學會榮譽秘書江家銘認為,海外醫科畢業生對於決定是否回港執業會考慮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新建議不會增加海外醫生回港執業意欲。他續指,工作表現評核較主觀,現行的執業資格試評估醫生水平和註冊資格,是自古以來最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方法。

醫委會病人組織代表林志釉則認為,政府建議門檻高,「如果未考取專業資格嘅醫生,連同專業培訓起碼要11年,未必吸引到海外醫生,除非當地如內地,專業培訓唔及香港,待遇又冇香港咁好,或者會考慮」。

■2016年約300名醫生及醫科生參與靜坐,抗議政府提出的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