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韓麗珠新的散文集《半蝕》出版了。韓麗珠的前一本書《黑日》,得到了第十四屆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的首獎。《黑日》中大部分的文章寫於2019年四月之後,那年香港從六四到反送中,是街頭運動能量爆發至最高,並也開始面對更嚴酷考驗的一年。《半蝕》則大部分寫於2020年,是全球疫情爆發,政治管制趨嚴,向內收縮的一年。這確實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經歷著急速的擴張與收縮,且一切仍然在發生之中。
或許正是這樣特殊的時代處境所致。在世界的擴張與收縮之間,於《半蝕》之中出現了一種「內面的空間」。比之《黑日》又更不同。韓麗珠在《半蝕》中的書寫,更像是在時間的腔體內面,極深之處,呼吸著所有變化無常。這樣的「內面位置」,或許有些像疫情時代隔離或避免外出的人們。但其實,在我感覺裡,那更像是村上春樹小說中主角經常會進入的洞穴——村上小說的角色們往往在那無時間之處,等待著轉化發生,且轉化也唯有在進入那樣的洞穴深處時才會發生——《半蝕》正是一個那樣的空間。那深沉、被未知包圍、但容納轉化發生的洞穴,我想正是韓麗珠的寫作位置。
在與孫梓評的對談中,韓麗珠提到:「『半蝕』其實是,在我看來,我的世界以及外在世界的一種共同狀態。物質的轉變,從固有的狀態,轉變成液狀,然後,不同物質彼此交融,互相侵蝕,最後,再次固化。而現在,世界置身於這種轉化,只是,一半融蝕,一半完整而已,尚未完全成為液狀。在我個人的層面,母親在年初去世,我原以為她會康復。於是,那一段日子,我無法用力地思考(用頭腦思考,是堅硬的形狀),只能感受和以直覺思索(這是水狀),那也是一種『半蝕』。」
那半蝕的狀態,洞穴的空間,既是世界的,也是個人的。其中存在著共時性,或許文學讀者會更能理解。對我而言《半蝕》的內部空間感是非常明確的。我自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經常能感到,它將我連向在我之內的某種空間。雖說是在我之內,又向外連結。恆轉如暴流,外在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因果相續,其間的線性彷彿是暴力的。然而在時間的內面,更深的因、與更深的果所存在所呼吸之處,脈息微微,恍惚若有光。在那樣的空間裡,我們面對的是自己也是世界的轉化,兩者合一,似同心圓,重新回到自己是樞紐的位置。樞紐的力矩在禪定之中伸展,由己而外。那是進入時間的內面的力量。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