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Apple發佈會發表了多項新產品,開箱實試接踵而來,繼之前細細粒的AirTag,今次就輪到大大件的新iMac。除了換上M1核心,全新的外形設計及回歸多年前的多色機身選擇,都是今次新機的一大亮點。至於首次在iMac出現的Touch ID,代表着新iMac的全面進化。
今次我們開箱的淡黃色新iMac,包裝外形雖然和之前的iMac大同小異,但就換上跟機顏色的印刷,前後左右俱為淡黃色的iMac實物外形,就連盒頂的把手位都用同一色系,相當有心思。配件方面,有同色系的全新Magic Keyboard、Mouse及Trackpad(自選配置),驚喜的是就連USB-C轉Lightning接駁線及連接外置式火牛主電源線也同樣以同色系現身,感覺更整體。
機身外形就打破iMac的弧形機背設計,變成如iPad般的完全平面,厚度只有11.5mm,全機僅約4.5kg,輕薄得誇張。底座用上一體式L形設計,簡約富質感,圓形骹位極少接觸點,相當有型穩固。整體來說,新設計可說是把iMac的簡約感進一步提升。不過,雖然機側機背和底座用上完全一樣的金屬感顏色,但機面邊框就用上白色玻璃,並在下方配上淡黃色,個人感覺若這一片黃色能同樣改成金屬質感的話,觀感和整體性會更好。
新iMac只有24吋螢幕一款,具4.5K解像度,強調靚色靚畫質之餘,亦設有全新設計的6喇叭系統,有低音單元,更聲稱可以模擬出杜比全景聲效果。實試看高像素相片及網頁文字,並以Apple TV+播放支援Dolby Atmos杜比全景聲及4K畫質的節目,新機的螢幕質素的確相當高,畫面銳利清晰,色彩亦相當鮮艷。光線充足的畫面當然十分漂亮,即使是較暗的畫面也能表現出極多的暗位層次和細節。
音響方面,新的6喇叭系統空間感和立體感也非常足夠,即使低音表現也不錯,在最大音量下也沒有出現拆聲情況。唯一是它的音量稍稍不足,未有強烈震撼的感覺,但考慮到它只是一部個人電腦,用來一個人享受影片的話也尚算足夠。
除了聲畫效果提升之餘,今次新機亦強調鏡頭及收音功能的提升,雖然鏡頭維持在1080p,但在新的M1 ISP影像處理器下,影像質素明顯有所提升,鏡頭拍攝細節更多,聲音亦更清晰。疫下經常要進行網絡會議和學習,這新機絕對有優勢。
今次是首次在iMac上加入Touch ID,感應器設在鍵盤右上角,但跟MacBook系列的設計不同,今次iMac Touch ID用上跟舊款iPhone相似的金屬圈設計。Touch ID設定基本上跟iPhone及MacBook完全相同,在開機時已可設定,之後亦可加入更多Touch ID。Touch ID除了可解鎖,亦可用作下載apps及付款,亦可在不同平台如Gmail中以Touch ID代替輸入密碼,實試反應快速,相當方便。
新機設定上更加入了MacBook沒有的「使用Touch ID感應器以快速切換用戶」功能選項。用法簡單,只要電腦有一個以上用戶,並已各自設定Touch ID,用家只要接觸感應器並按鍵,便能即時轉換用戶,實試反應甚快。雖然MacBook沒有此功能選項,但其實也有相同功能。
當然,新iMac跟之前的M1 MacBook Air一樣,在M1核心下新iMac同樣能運行iOS apps,雖然仍未應用至所有apps,但大部份都運行順暢,即使遊戲也沒問題,速度亦相當快。使用支援M1的程式效率更是極高,以8核CPU加8核GPU、16GB RAM及512GB SSD跑分,Geekbench多核跑分達7,702,CINEBENCH亦有7,783高分數,而SSD速度讀寫分別是約2,900MB/s及約3,000MB/s。
插口位依舊在機背右下方,要留意的是最低階型號只有兩個Thunderbolt,高階款亦只有兩個USB-C及兩個Thunderbolt,插口較舊款少,亦不設舊款USB及SD卡位,擴充性難免較弱,用家或需要另加轉插器及讀卡器。另外提提大家的是,最低階型號的入門價$9,999,只有8核CPU加7核GPU,鍵盤亦不設Touch ID,顏色選擇亦較少,只有藍、綠、粉紅及銀四色;黃、橙和紫就要較高階款式才有,而SSD容量最高亦只有1TB選擇,高階型號無論外形到硬件,都有更具彈性的選擇。
記者:韓繼聰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