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閉路電視.員工約章.內部訓練 拒絕得把口 守護兒童Take Action

教養之道●閉路電視.員工約章.內部訓練 
拒絕得把口 守護兒童Take Action

五歲臨臨被虐待致死的遭遇,聞者心痛。臨臨被虐待期間,身邊大人不聞不問,實際也間接令她受害。雖然專家呼籲社會人士多留意小童有沒有遭受虐待,但是,人人都話關心,難道人人都懂得怎樣去關心?香港救助兒童會設計了一套守護兒童(Child SafeGuarding,CSG)、防止兒童受侵犯的計劃,希望一改社會在保護兒童方面「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現象。

小朋友的生活圈,總離不開父母親友家庭、學校、有興趣班補習班的兒童機構,過往曾有小朋友受父母、親友侵犯,亦有小朋友被補習老師性騷擾。目前,設有完整措施去保護小朋友的兒童中心數目不多。其中,基督教勵行會轄下的難民中心(Centre for Refugees)和私人音樂中心萬音天地(Music International Academy),是少數抱持開明態度,並具體落實一系列措施讓小朋友參加活動時更安全的機構。前者照顧社會最弱勢的難民家庭兒童,後者則為中產以上家庭的小朋友提供音樂訓練。

小朋友依附成人照顧者又不善於表達,在成人面前,他們總處於弱勢。在香港,少數族裔家庭的小朋友是弱勢中的弱勢,難民中心所照顧的小朋友,甚至比少數族裔家庭的小朋友更弱勢。他們是一群在港尋求庇護、沒有身份、言語不通的小難民,小難民即使受身體虐待或被性侵犯,他們的聲音依然微小得難以被社會人士聽到。

難民生活困苦 小孩受虐不敢說

「香港有一萬多名難民,我們服務約七百多人,當中有一百多位小朋友。」難民中心的註冊社工Jeffrey Andrews說,這些留港的小朋友來自不同國家,包括非洲國家如索馬里、盧旺達、尼日利亞、中非共和國、剛果、埃及等,他們分別因為逃避種族、宗教或政治的迫害,來到香港。

這些難民家庭生活環境惡劣、父母壓力巨大,難民小朋友的處境亦十分困難。難民中心曾處理小朋友受性侵犯的個案,更常見的是體罰,「有些難民家庭的文化是認為體罰、掌摑兒童,若出於善意,便沒有問題。」有些小朋友被打、被侵犯,也不敢向外人透露。

難民中心設於少數族裔群居的重慶大廈,最近完成裝修。在新設施上,刻意參照救助兒童會的建議,除了閉路電視,中心內一對一的輔導室內,實木門上裝了玻璃窗,若室內出現任何不尋常,室外的人也能即時察覺。另外,輔導室裝了警報器,警報器連接室外警示燈及職員的手機。緊急時,室內的人按下按鈕,房外警示燈馬上亮起,職員的手機也會隨即響起。

此外,難民中心又制訂一份員工約章,所有員工都要簽署。約章除了承諾好好保護兒童,亦詳列遇到兒童被虐待或侵犯的處理方法,還有十八項禁止事項,如不恰當的身體接觸、情緒恐嚇、欺凌、語言傷害等等,違者可被終止聘用。

音樂導師:不想受害兒童是我的學生

萬音天地為小朋友提供一對一或小組、大組音樂訓練,創辦人黃宇恒Andrea曾在英美留學,對於CSG有認識,她說:「守護兒童政策在英國十分普遍,但在香港就沒有太多人留意。」由於她們需要和大量兒童接觸,因此認為有必要落實措施,不會因為害怕影響生意,而對兒童受到傷害時也默不作聲。

經聯絡救助兒童會後,萬音天地落實了一系列保護兒童措施。以往,曾有學生向中心導師透露自己在別處受到傷害,Andrea說,經培訓的導師知道一旦遇上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我不想有朝一日看新聞,才發現受害兒童是我的學生。」另外,又由於中心對守護兒童的重視,導師這方面的意識提高了,在日常生活也警覺性強。她說,曾有導師乘坐地鐵時,發現有男子偷拍一名女童,而女童身旁的外傭見到卻沒有阻止,導師於是出口制止,外傭才懂得連忙保護女童。

Jeffrey說難民小朋友最弱勢,有時被成年人傷害也不敢透露。

萬音天地常有一對一兒童學琴,導師對保護兒童的意識都很高。

萬音天地保護兒童措施

1.設有兩位指定的守護兒童主任,跟進和制訂措施,並向新入職員工提供恒常訓練,確保他們有守護兒童的意識和知道如何處理問題

2.設有二維碼QR Code,讓員工和學生報告任何值得關注事項,例如有兒童在家中或學校遇欺凌、被打罵等;學生也可填寫中心內的實體表格,報告問題

3.實施內部洗手間指引:男導師進入男廁時,若有小朋友如廁中,男導師需要在廁格或男廁外等候,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4.外來訪客如調琴師或裝修師傅等進入中心範圍,需要簽署守護兒童聲明,以保障中心內的兒童

5.裝設更多CCTV,覆蓋中心所有範圍

員工約章可讓小朋友在興趣班內更安全。

非洲鼓讓小難民在陌生的香港,重拾家鄉回憶。

難民中心的輔導室大門,設有玻璃窗及警示燈。

難民中心最近完成裝修,參照了兒童會的建議,加設了不少保護兒童的設施。

難民小朋友言語不通,來到香港,更需要成年人保護。

上興趣班 慎防個人資料被濫用

在香港,身體或精神上的虐兒事件時有發生。救助兒童會推出的「守護兒童夥伴計劃」,是向各學校、非政府機構、課外活動中心、社區外展中心等提供實質顧問意見及員工培訓,讓保護兒童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總幹事司徒恩表示,目前共有47個機構接受培訓,並歡迎其他兒童機構聯絡該會。

她說,冰島、瑞士和芬蘭最重視兒童權利,英美也有守護兒童的法規,力度也強,但香港對此的意識卻甚低,有時連父母也會忽略。她建議,家長為子女報名參加兒童活動,應注意以下事項:

• 向機構了解小朋友的個人資料(如相片、電話號碼等)會如何使用,確保不會轉傳其他無關係的人

• 對於網上學習課程,須向機構了解會否進行錄影

• 小朋友參加兒童活動時,若機構需要拍照及攝錄,應先獲家長同意,而將來也可改變主意

• 如小朋友在活動中感到不安,須確保他們知道可以找哪一位負責人去表達

• 查詢機構的員工是否已完成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

司徒恩認為,香港社會的守護兒童意識甚低。

採訪:譚暉

攝影: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