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拘捕黎智英、控告壹傳媒高層涉嫌詐騙,警察頭目一再不點名指摘《蘋果》,甚至各級官員及建制派不斷打開口牌,威脅制訂《假新聞法》,到突然凍結黎智英資產,目的都是不斷升級對《蘋果》的各種壓力,逼壹傳媒管理層主動投降,將《蘋果》執笠收檔。
要香港傳媒尤其是《蘋果》收聲,應該是特區政府最新的政治任務。林鄭月初接受官方新華社旗下《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表明,「完善」選舉制度後仍有大量制度有待「完善」,例如教育、傳媒和公務員培訓與管理。她說近年部份海外政府和政客利用香港攻擊中國,委任代理人進入政治架構,破壞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她相信,「完善」這些制度後,將令香港人、內地人及外國人對一國兩制越來越有信心。其後,她透露,政府正在研究制訂「假新聞法」,以應對「錯誤訊息、仇恨言論和謊言」。
顯然,「完善」傳媒制度的其中一着就是訂立《假新聞法》,受影響的絕不僅《蘋果》,而是所有香港傳媒及香港人,大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只不過《蘋果》等北京及港府眼中釘將首當其衝而已。問題是,這必然應驗西諺所講「將洗澡水與嬰兒一起倒掉」的教訓。傳媒被整頓甚至實施《假新聞法》,香港的資訊自由必受極大打擊,而一個沒有資訊自由,沒有獨立傳媒、不能容忍不同聲音的城市,還有資格有能力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若強行取締《蘋果》,不僅肉酸,也會造成更大社會及金融市場震盪,嚇退更多早已成驚弓之鳥的國際投資者。香港的美國商會調查指四成會員打算短期內撤離香港,絕非危言聳聽。這或許就是政府暫時不想以大軍壓境方式逼《蘋果》關門大吉的原因吧,否則派出數百名執法人員到壹傳媒大樓拉人封舖,控告其員工莫須有罪名,易如反掌。
當然,若北京要求港府加速取締《蘋果》,則港府極速訂立《假新聞法》、「完善」傳媒及記者的登記及管理制度(模仿中國的記者登記制度),然後以此取締《蘋果》,絕非不可能。
由強力部門出面逼《蘋果》收檔是下下策,上策當然是它自己主動執笠,這就是不斷在政治、財政、刑事調查等施壓的原因。針對壹傳媒高層的刑事調查,就是向《蘋果》管理施加壓力;拘控黎智英及凍結其資產,就是想堵截《蘋果》的財政來源,甚至逼其他生意夥伴及銀行等遠離該集團,增添其財政負擔。在巨大壓力下,壹傳媒高層能撐多久呢?
除了針對蘋果高層,還開始對《蘋果》員工展開心理戰。近日政界及新聞界都盛傳7月1日前當局就會出手取締《蘋果》,這跟訂立《假新聞法》一樣,都是出口術向《蘋果》上下施壓的手段。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周六在Facebook,30分鐘內連發三帖談論黎智英及《蘋果》。第一則「預言」壹傳媒股票在星期一開市時就要停牌,反問《蘋果》員工是否應該擔心;第二則提到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在員工大會上指「《蘋果》被取締的傳聞十分荒謬」,梁振英問張是傳聞荒謬還是《蘋果》被取締十分荒謬;第三條則是質問張劍虹,由黎智英創辦及直接管理的《蘋果》「在過去兩年不是顛覆性政治組織嗎?」
外界都說梁振英最關心《蘋果》,原來他不僅關心報紙,還關心其員工,擔心他們的前途。那三則帖文,無非是叫《蘋果》員工跳船:財政有危機,集團又是顛覆性政治組織,更有可能被取締。這是心理戰,是一場意志的較量。既然暫時不用強力手段逼《蘋果》消失,就不斷出口術、做假動作,逼《蘋果》管理層及員工就範。管理層跪低固然好,即使員工人心散渙跳船,他們也是成功的。
作為讀者,能做的就是竭力睇《蘋果》訂《蘋果》,留言替《蘋果》上下打氣。畢竟,其命運與香港最後那一口言論及新聞自由之氣,息息相關!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