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票不只是選賢任能(林海)

一人一票不只是選賢任能(林海)

香港主流民意對人大「完善」選舉制度的不滿人所共見,然而建制陣營仍未放棄其粉飾太平、花言巧語的宣傳攻勢。除了多名傳聲筒不斷嘗試游說溫和民主派和中間派,在新制度下仍有「參選空間」外,特首林鄭亦粉墨登場,在港台主持了一個近乎零收視的政治宣傳節目。這一系列動作的目標,不外乎是想再次矇騙立場較溫和和中間的市民,游說他們新制度也很「民主」,游說他們這次不是一國兩制完結;甚至可能找出幾個政治花瓶來扮民主派陪跑,以對外宣示選舉不是沒競爭。最新一個加入宣傳攻勢的,是教聯會副主席鄧飛。他在網上撰文稱「一人一票選舉才是公平公正只是民主的『迷思』」,與王毅的「民主不是可口可樂」論異曲同工,旨在爭奪民主的定義權,方便其將專制包裝成「另一種民主」。

鄧飛在文中揑造了幾個不存在的一人一票「前設」,總括而言不外乎就是想說明多數民眾的判斷不一定正確,多數民眾對政策議題的認知不夠專業,多數民眾的抉擇也容易受非理性情緒左右,因此一人一票選舉未必達到最佳結果,潛台詞其實即是社會由精英管治比普羅大眾可靠。鄧飛之言其實並不新鮮,只是在炒中共的「賢能政治」冷飯,故意地忽略一人一票選舉在選擇結果以外的重要功能,以此混淆視聽。

不少建制派民眾均有一種錯覺,認為選舉就是簡單的選賢任能,他們相信由「賢者」掌權可為社會作出最正確的抉擇,在意的也是選出「賢能」的結果。因此,當民主選舉產生出一些令人質疑的結果之時,他們就會認為一人一票的選舉不能確保「最佳結果」,從而否定選舉的價值。同時,他們認為不是一人一票的制度也可出現「賢能」的結果,因此不應予以否定。在他們眼中,產生「賢能」的結果比採用甚麼程序更重要,亦因此對民主陣營為了爭取普選而不斷抗爭嗤之以鼻。

確保人民有糾錯的權力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一人一票民主選舉的確不能保證短期結果的良善;而在中外歷史上,也不乏英明能幹的專制帝王。但是,一人一票的另一重要功能,在於建立政權與人民間的授權連結,一來體現主權在民的價值,二來為人民向政權建立實質的反響機制,而這一功能正是專制所缺乏的。再賢能的人一旦在專制之下掌握了大權,人民即對他無可奈何,聽不聽民意、做怎樣的決策,主導權都在其手上;縱然其可能有心為善,掌權時日一久,即使沒有太過墮落,也會變得離地,專制明君往往壞在晚年,正是長期掌權所致;何況絕大部份人在這情況下很快便會受絕對權力的絕對腐化,根本不會善用權力來為民服務,只會用以謀私。「賢能」在專制之下,其實一樣不是可以確保的結果。

而一人一票選舉的重點,則在於令掌權者心存畏懼,必須時時刻刻對人民的反響作出回應,以確保國家大權牢牢地握在全體國民之手。的確,民主選舉是有機會選出差的結果,但民主選舉同樣賦予人民制衡錯誤和更替差劣掌權者的權力,從而在長遠確保社會不會永遠朝錯誤方向前進,而這正是單靠「賢能」的制度所辦不到的。正如筆者上周在本欄打的食肆比喻,一人一票民主選舉不能確保總能選擇出好吃的餐廳,但當選到不好的時候,民主可以確保你下次有換的機會,而當你有換的權力之時,餐廳為了再被選擇,則必須要提升自身;正所謂「有得揀,先至係老闆」,這才是民主普選的真正價值。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