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仁自喻橋樑:兩端人走到中間

周守仁自喻橋樑:兩端人走到中間

【本報訊】被形容為人圓滑的香港教區候任主教周守仁神父,出身耶穌會,香港華仁書院畢業後留學美國再回港,曾於兩所華仁書院任教,晉鐸後再在兩所華仁擔任校監。有多年熱心校務的華仁校友形容,周守仁對天主教和耶穌會的理念清晰,亦重視普世價值,處理校內爭議事件時重視溝通,能和而不同。周守仁在反修例運動及國安法等議題曾回應謂,年輕人的訴求令人動容,更以橋樑作比喻自我期許,「至少令橋樑兩端的人有機會走到中間」,不然社會就沒有前途。

周守仁1959年生於香港,同年受洗加入天主教會,中學就讀由耶穌會辦理的香港華仁,畢業後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心理/哲學學士和教育心理學碩士,回港後曾於兩所華仁實習,再在聖神修院學院研讀神學,1993年領受執事聖職後再度赴美,於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攻讀機構發展碩士,翌年回港晉鐸,1995年再在兩所華仁任教和擔任校牧,並推動青年使徒工作,2006年再於哈佛大學取得教育博士,之後接替狄恆神父任香港兩所華仁校監。

近年不少社會議題敏感,但周守仁沒有避而不談。他去年接受《明周》訪問,提及1988年執教鞭翌年便發生六四事件,「我告訴學生我會上街,誰要跟着來就來」;又表示多年在外國生活,發現自己除了「國際人」,內心深處還有「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華仁校友:好能夠修和

周亦曾談及前年反修例運動,指社會越趨分化,舊生、學生和教師都有黃藍之分,「這個世界沒有人是中立,我話自己中立也是欺騙你……但是我會包容各種意見」。運動期間他曾在facebook撰文,形容年輕人的訴求令人動容,但以暴易暴會令暴力繼續增大、仇恨更深,認為以暴力解決問題令原來善良的「初心」變得暗晦無光。

去年7月港版國安法生效,不少教育界視為禁區,周守仁曾指出,現時「香港獨立」是犯法,學生需知道法律後果,但同時認為要理解為甚麼會有人認為香港需要獨立,「試想想,假設我們要求學生甚麼也不能提,一旦事情地下化,我們如何與學生傾偈?談何陪伴?」

他更以橋為喻來談到本身角色,指橋「一定要被人踩過,才能將人送到橋樑的另一面」,作為橋樑某程度上要忍辱負重,坦言其言論可能「兩面不討好」,但是「至少令橋樑兩端的人有機會走到中間」,不然社會就沒有前途。

多年來熱心校務的華仁校友方永康認為,周守仁任華仁校監多年,形容對方對天主教和耶穌會的理念清晰,亦重視普世價值,曾強調即使社會改變,都要堅持應有的價值,能判斷是非等。他又形容周守仁「好能夠修和」,並舉例指兩年前香港華仁計劃轉直資時,面對校友不同意見,校方曾舉辦多場分享會與校友解釋,過程可見周重視溝通,亦見其為人謙和,即使有不同意見,也為能和而不同,互相尊重。

■2014年香港華仁書院新綜合大樓祝聖及開幕,周守仁亦有出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