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ntralizehk●我們都是Bitcoin Pizza Day的主角

#decentralizehk●我們都是Bitcoin Pizza Day的主角

十一年前的今天,當時Bitcoin推出一年多,程序員Laszlo Hanyecz在古早論壇bitcointalk.org以10000 Bitcoin徵購兩塊pizza,連洋葱、青椒、蘑菇、番茄、香腸等配料的需求都寫得一清二楚,相信是一位很好的程序員。四日後的5月22日,Hanyecz在自己的帖子下留言,成功以10000 Bitcoin買得兩塊pizza,圖文並茂。

區塊鏈編年史上,把這個特別的日子稱為Bitcoin Pizza Day。

主流媒體對Bitcoin Pizza Day的報道,當然是針對事件最多汁那部份:10000 Bitcoin到了今天,足以兌5億美元,即2億5千萬一塊的薄餅,嘲笑一下故事的主角。如此有噱頭的新聞,豈有不爆之理。

真正意義 以BTC買生活所需

然而,Bitcoin Pizza Day的真正意義,顯然不是有人花了後來變成天價的資產買薄餅而後悔莫及,而是這宗交易讓Bitcoin首次買到生活所需,增強了這種資產的「金錢性」。資產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這是簡單的道理,十年後Hanyecz接受訪問,也大方說並不後悔。我沒法代表當事人,也沒有那麼極端的經歷,但也可以分享類似經驗。

話說2019年9月我第一次在民間學院教授「區塊鏈社會學」,為了讓大家試用Compound DeFi,第一課就給25位同學每人送上0.05ETH,現時市值200美元,相當於整個課程的學費。但這宗「蝕本生意」絲毫沒讓我感得鬱悶,只要這25宗交易能讓學生接觸到區塊鏈從而開竅,就絕對比把錢留在我的錢包來得有意義。

在Bitcoin Pizza Day之前,雖然Bitcoin已經在小範圍比如網站www.bitcoinmarket.com跟美元兌換,但直接買到食物又是另一重意義。與其說造就這宗交易的Hanyecz是苦主,不如說他是Bitcoin成功的漫漫長路上的一位英雄。

選擇哪個角度報道是議題設定,甚或說是新聞自由也無不可,然而如果把Hanyecz視為事件的唯一主角,卻是邏輯上的客觀錯誤。事實上,除了以兩塊薄餅換得10000 Bitcoin的配角,我們每個人都是Bitcoin Pizza Day的主角。如果嘲諷Hanyecz,卻連自己做的抉擇跟他一樣都意識不到,無疑笨得可以。

此話怎說?在十一年前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25美元(或者等值其他法幣,當時兩塊薄餅的市價)和10000 Bitcoin之間,選擇了前者,除非你騰不出25美元,或者還沒出生。是的,你很大機會沒有刻意去做這個選擇,但我們的(不)行動產生了這個客觀效果,正如我之前寫過〈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投資在法定貨幣〉同一道理。你沒有動作,但你已經選了;就好像自命中立的人,已經選擇了體制一樣。

一個決定 影響深遠

以上說法或許似非而是,的確,那雖然是事實,但並不符合一般人的直覺。姑且換一換場景,看你又會怎樣決定?假如現在你想買兩塊共值25美元的薄餅,可以選擇用Bitcoin或者美元買,你會怎樣選?多數人學乖了,這次會說用美元。可是,除了買薄餅的錢,如果你還有另外25美元的閒置資產,但沒有把它兌換成Bitcoin,那麼你的決策既不一致,也不理性;如果十年後Bitcoin兌美元為一百萬,那麼,你將又一次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Bitcoin Pizza Day的主角。資產是流動的,世界是動態的,絕對的穩定並不存在。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做決定,都可能在後來產生極大影響,只是當時並不一定意識到。永遠不要以為我們沒事可做。

撰文:高重建

地球人。信仰民主自由。創業者。LikeCoin、#decentralizehk 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