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步】《濁水漂流》為社會底層吶喊

【光影漫步】《濁水漂流》為社會底層吶喊

德國猶太人社會心理學者Erich Fromm在其知名著作《健全的社會》(The Sane Society)指出,在理想社會中,個人幸福是社會的核心關注點。社會生病了,所以我們才有病。

《濁水漂流》是一曲悲歌,寫弱勢社群爭取「公義」及「尊嚴」。李駿碩以寫實紀錄手法拍攝,不煽情不賣弄,戲劇性甚低,演員表現含蓄。電影低迴,但自有感人之處。戲中,香港最卑微的一群人搞抗爭狀告政府,最終結果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影片如哀鳴啾啾,令人感觸良多。

舊時香港,大量難民從內地湧港,香港貧窮人口眾多,港英政府政策隻眼開隻眼閉,容許木屋區存在。後來又為了解決居住問題,故有徙置區出現,之後更大建廉租屋。那年代,社工、教會牧師神父、佛堂、善長及大眾,對社會最底層的露宿者及乞丐,多抱有包容之心,派米及施捨出於善意,是良心之自然流露。

時光荏苒,幾十年後香港,政府取締木屋,拆卸徙置區,不建廉租屋,房屋問題沒法解決之餘,更一刀切,千方百計趕絕露宿者,企圖滅絕這班瞓街的低下階層,洗太平地「清潔香港」。高官及政黨這種冇眼屎乾淨盲,假裝睇唔到,不正視問題之態度,簡直喪盡天良。更冇人性更狠毒的,是衙門借用媒體抹黑瞓街者,將露宿一族及聚集地點定性為罪惡溫床。當權者,毫無善心及良知,隔岸觀火,令人無語及痛心。

■《濁水漂流》是一曲悲歌,寫弱勢社群爭取「公義」及「尊嚴」。劇照

《濁水漂流》不「賞心悅目」,不娛樂大眾。它帶給觀眾的是「思索」及「反省」。今天,我們的社會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濁水漂流》講的是人權及尊嚴。如果電影兩年前完成及上映(這當然沒有可能),那片中強拆深水埗露宿者床位,將其街上放置之財物當垃圾丟棄事件,絕對令社會譁然,輿論口誅筆伐,觀眾氣憤填膺。但2021年的香港,已今非昔比,再無一點兒公義可言。有強權冇公理,秀才遇大兵。每天這城發生的事情,荒謬程度已去到極點。一切本末倒置,黑白顛倒。電影中之社會問題,忽然間成了芝麻綠豆,如滄海一粟明日黃花,沒人有閒關注及重視。因為,混賬事罄竹難書,排山倒海鑊鑊新鮮,令人喘不過氣監生激死,已再沒精力管他人瓦上霜了。

感謝導演仍存赤子之心,鏡頭帶感情,為社會底層吶喊。《濁水漂流》成績驕人,令人動容。

暴秦惡政,焚書坑儒,萬馬齊暗。仍可以執筆及拍片的,好好珍惜機會,為正義而發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共勉之。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