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一名年輕女子獨自前往飛鵝山遠足,後疑因意外失蹤並不幸離世,引發坊間對獨自遠足的安全性以至追蹤搜救行動的討論。政府早年曾聯同通訊業聯會推出郊野記錄行蹤程式,聲稱市民可透過程式定期發送位置,有助記錄山友行蹤以便搜救。本報近日在郊遊熱點進行實測,發現在手機沒有訊號的情況下,相關程式延遲問題嚴重,在大埔烏蛟騰一帶更超過五小時未能記錄行蹤。
記者:梁浩揮、關冠麒
政府現有兩款透過GPS記錄行蹤的應用程式,並由通訊業聯會提供技術支援,包括漁護署的「郊野樂行」,及保安局的「保安一站通」。兩款程式均要求用戶輸入智能手機號碼進行驗證才能啟用,程式在啟用的24小時內會以用戶手機的GPS定位,定時透過流動網絡數據傳送位置。資料經加密後會儲存在服務中心七天,如其間沒有搜救要求,資料將自動清除。通訊業聯會於2012年曾推出「50222短訊留蹤服務」,用家如途經山徑的標距柱,可將編號以手機短訊傳送,服務中心會回覆確認短訊並作記錄。根據聯會網頁,服務涵蓋香港五大流動網絡服務供應商,包括中國移動及CSL等。
本報選擇了兩條熱門山徑進行測試,當手機訊號收得較差或沒有訊號時,延遲十分嚴重,更數次未能成功傳送位置。在西貢鹿湖郊遊徑,漁護署的「郊野樂行」表現最差,儘管記者已提早啟用功能,但剛到達山徑起點西灣亭,該程式便已顯示「伺服器連接失敗」,需時30分鐘才成功記錄位置。
在另一郊遊熱點大埔烏蛟騰郊遊徑,記者測試時手機全程未能接收訊號,「郊野樂行」與「保安一站通」由起點計算,逾五小時未能傳送位置,直至記者下午前往三椏村後原路折返起點、手機恢復訊號才成功發送。
至於「50222短訊留蹤服務」在兩條山徑亦出現嚴重延遲問題,往往走到下個標距柱才收到上一個短訊通知。記者先後兩次到訪烏蛟騰郊遊徑,並嘗試傳送沿路的標距柱編號,但無論有否輸入空格或重複嘗試,系統均顯示「請鍵入正確標距柱編號,無需留有空格」,最終全數傳送失敗。
半退休人士麥先生時常遠足,但未曾聽聞「郊野樂行」應用程式,他說若獨自一人行山,只會選擇熟悉的山徑如麥理浩徑等,「好多人都唔會用(記錄行蹤程式)啦」。同為半退休人士的關先生數年前曾經下載「郊野樂行」,但後來將程式刪除。他解釋,郊野樂行「冇咁方便」,記錄行蹤十分延遲,不會再使用。大學研究生黃先生經北潭凹到赤徑露營,他表明對政府「冇乜信心」,故未有下載相關程式。他批評政府程式延遲及限制較多,是源於當局資源分配失衡,「撥多啲資源落呢度,可能會好啲啩」。
數據科學家黃浩華指出,政府的郊野留蹤服務透過手機發射訊號並以GPS定位,記錄有一定誤差,加上沒有訊號就無法使用,「香港有好多位都收唔到,好似八仙嶺、沙頭角嗰邊」,服務有先天缺陷,作用有限。50222短訊留蹤服務的數據用量雖然較少,在訊號較差的位置仍有機會成功發送,但他批評,「行嘅人知唔知邊度有標距柱呢」,認為相關程式「多餘」,相信只有極少人使用。
通訊業聯會回應查詢時承認,「50222短訊留蹤服務」在手機訊號收得較差的遠足徑會有延誤,自漁護署推出「郊野樂行」應用程式後,使用短訊服務的用戶已經不多。聯會建議,如山友未能順利發送短訊,可到網絡訊號接收良好的位置重新發送,聲稱短訊可證明山友曾經過相關標距柱,故即使出現延遲,只要成功發送短訊,仍可成為搜救線索。
漁護署及保安局回覆時同樣辯稱,在流動網絡訊號較差或沒有訊號時,應用程式會將遠足人士的位置數據儲存在手機,重新連接網絡後程式便會傳送已儲存的位置資訊到服務中心,以確保遠足路程獲完整記錄。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