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金89樓】通脹掛鈎年金的社會縮影 - 程總裁

【國金89樓】通脹掛鈎年金的社會縮影 - 程總裁

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下月將展開認購,宣佈這項消息同日(5月12日),政府在回覆廖長江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提到,香港年金公司曾經就「通脹掛鈎年金」作研究。這個產品有「越老越享受」本質,可謂今天香港社會的縮影。

自公共年金產品推出後,確實提高市民對保險產品的認識,但仍然有盲點。廖議員引述意見指出,與本港過去三年平均每年通脹率(即約2.3%)比較,年金計劃的保證回報率不算吸引,問當局會否考慮因應實際通脹率調整。

不知道廖議員如何得出公共年金回報率並不吸引的結論。其實以60歲男性為例,斥100萬元投保,每年可獲6.12萬元,年金率為6.1%;如果視這筆資產為「存款」,放在銀行接近零息,坊間儲蓄保險則有約2%,當然年金退保要承受損失,後兩者產品最終可取回本金。

至於年金率6.1%,是假設越長命內部回報率(IRR)越能夠貼近這個數據——不算是超級高回報率,但好歹仍算跑贏通脹,除非買完之後不幸過早離世,屆時只能取得105%保證回報率(收取年金加上賠償),到時就真的輸給通脹及政府。

當然政府回覆時有為此事辯解,羅列數據指年金率如何地高,更提到年金公司曾經就「通脹掛鈎年金」作研究,這個建議是首次提出,而產品本質將非常有趣。簡單而言,年金是一項預估壽命及未來投資回報而計算的產品,「通脹掛鈎年金」(應該可以叫iAnnuity)將要再加多項通脹預期,令到政府計算回報要更審慎。正如政府所言,這類產品將無可避免地大幅調低產品於早期派發的年金金額。

用上述60歲男性例子,要政府不能夠承受額外負擔,即整體年率約6.1%,又要隨通脹提升年金金額,即這個產品是遞進式,若跟隨實際通脹,假設平均3%,最初60歲人士每月收取的金額,有機會付出100萬元但只得幾百元。

產品年期越長,投保人越老,根據複式效果,說不定到年長時候每月可以袋幾萬元,視乎政府通脹率估計如何拉curve,但諷刺的是老人家到時都神智不清,豐厚年金屆時只是醫藥費。政府稱年金公司目前沒有計劃推出。

香港政府近年推出不少長者理財產品,往往令政府承擔不少開支,更多是由年輕納稅人繳付。其實更好的政策應是讓年輕人有更多投資工具,致富然後供養家中老人,現時越老越多理財產品,年輕人遭到虧待,本末倒置,豈不是猶如iAnnuity,具有「越老越享受」的本質?

程總裁

fb.com/IF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