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一生】
【本報訊】中大社工系客席副教授馮可立上月離世,安息禮昨日於灣仔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舉行。立叔生前好友,包括支聯會常委麥海華、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均有出席。麥海華致辭時特別提及立叔曾在70年代參與艇戶抗爭行動,港英政府最終聆聽抗爭者訴求,解決問題;如今國家利益至上,立叔的離世,象徵了和平抗爭時代的終結。
安息禮昨日下午舉行,由社聯前行政總裁方敏生及民主黨前主席楊森讀經。享年69歲的立叔於港大社會學出身,先後在社區組織協會及中大社工系工作,畢生獻身社會,曾參與保釣運動、「反貪污、捉葛柏」行動及「油麻地艇戶事件」,是本港第一代因公民抗命而被捕判刑的社工。
同在港大出身的麥海華曾與立叔在社協共事,他憶述1979年初的艇戶事件,連艇戶共76人全數被控非法集會,馮可立、黎廷瑤及甘浩望神父等共11人被判罪成,罰款和守行為18個月,成為社工在執行職務時被控入罪的先例,對當時行內造成很大震驚。
麥海華說,刑罰壓不住抗爭激情,艇戶事件後,「我哋一班CD(社會發展工作友)組成艇戶幫,繼續關注事件,喺3.24抬棺材去何文田房屋署抗議,亦都喺文化中心舉辦展覽,揭露避風塘嘅惡劣環境同埋兒童嘅死亡,引起咗中外媒介嘅關注。結果布政司姬達爵士約見我哋,尋求問題嘅解決,最終艇戶獲得安置上岸」。他指當年港英政府高層重視社會事件,願意直接與抗爭者對話,「反映政府嘅開明,同埋受到社會壓力嘅時候,願意作出讓步,讓問題得以解決」。
麥海華形容,在社會抗爭上,立叔經常據理力爭,但行動上卻是和平及有節制的,他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策略成為社工的楷模,「但係當前以國家利益至上,以國家安全為重嘅局勢之下,用溫和手法亦可能受到壓抑。所以可立嘅離世,亦都可能象徵一個和平抗爭時代嘅終結」。
根據張炳良的悼詞,立叔不僅關注基層權益,也曾投入政治工作。80年代,香港進入回歸中國歷程,匯點提出「民主回歸」,馮可立和他都屬初創成員,一同推動匯點由論政轉為參政。1994年,匯點與港同盟聯合組成民主黨,馮可立也有參與創黨。
遺孀蒂綿在場刊上分享立叔的生前點滴,透露二人曾因理念一度瀕臨分開:「我有信仰,主張愛與和平;而他卻是人文主義者,相信人定勝天,要戰天鬥地以達社會公義。我們曾經想過要分手。這是我第一次見他哭了!1983年6月19日我們終於結婚了! 」立叔曾在1988年進入中大時患上鼻咽癌,治療一年後康復。惟晚年因當年的電療後遺症導致身體虛弱,百病纏身,今年3月接受腦部手後後,至4月在醫院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