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兩度入獄 無悔投身社運 林朗彥:在「被允許」空間行事

十年兩度入獄 無悔投身社運 
林朗彥:在「被允許」空間行事

【本報訊】2011年5月初夏,學民思潮成立。2016年停止運作後,緊接的是香港眾志,但港版國安法實施前夕,終也解散。十年之際,經歷過反國教、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等,昔日領軍的少年,部份經歷牢獄之災,有人甚至二度入獄,包括前眾志主席林朗彥。驀然回首,林朗彥坦言沒有後悔投身社運,雖然當初學民思潮想法或是天真,但至今仍視成立學民為他最重要的決定。因為社運兩度進出牢房,他依舊無懼,不以贏輸看待事物,盼在被允許的空間繼續做應做之事。

記者:陳紫晴

■林朗彥坦言沒後悔投身社運,仍視成立學民思潮為他最重要的決定。

前香港眾志黃之鋒、林朗彥及周庭因前年6.21包圍警總被控多項集結罪成,其中26歲的林服刑七個月後上月離開喜靈洲懲教所。出獄一個月,他持續探訪還柙或被囚戰友,曾是過來人的他接受本報訪問時以「規律」形容監獄生活:「基本上夜晚10點熄燈就會瞓,都冇咩好做」。在懲教所中,他成功減掉12公斤;運動似乎是其「靈丹妙藥」,助他不想痛苦的事情,「好想計算(幾時出獄),但你知道係冇用」,同時也讓他控制好精神狀態。

■曾兩度入獄的林朗彥直言監獄未必比現實差,因牆內難以感受牆外高壓氛圍。 

「呢個香港係要我哋一手一腳去改變,而唔係要假手於人,唔係靠啲成人、其他人去完成。」

早於2014年,林朗彥因反東北撥款案被判監13個月。問及兩次入獄感受,他指當時東北案獲高度關注,市民的聲援令他有更強烈的責任感。惟經過近年社運,政治犯屢見不鮮,部份甚至要面對更重的判刑,6.21包圍警總案僅是反修例運動其中一案,故出獄後他選擇淡言,只曾在社交媒體發表一篇文,認為最需要是沉澱的時間。

問及是否意味日後噤聲?林否認。「其實係好想去講一啲嘢,亦都認同呢個時候需要人有勇氣去講」,但對他而言,現刻更重要是「想清楚需要講啲乜嘢」。他坦言,獄中難以感受到牆外高壓的氛圍,「其實監獄未必係最差,最差係出面嗰個現實」,故寧願選擇此刻「唔講住」,強調絕非退縮,他稱:「如果社會冇咗啲聲音,而係需要有人去講嘅,我唔會唔講。」

以往傳媒的鎂光燈似乎永不落在林朗彥身上,由學民到眾志,林指團體的重大特色是「識得補位」。由戰友探監到探訪戰友,他明白壞時代中要互相扶持。作為學民創辦人之一,林朗彥坦言從沒後悔投身社運,也不認同「走得太前」,至今仍視成立學民為其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也視為一個信念。不論是學民、眾志在雨傘運動或反修例運動,林仍舊堅持16歲時的信念,「呢個香港係要我哋一手一腳去改變,而唔係要假手於人,唔係靠啲成人、其他人去完成」。

當初無懼風險前進,如今他同樣無懼,「就算要去再坐監我都OK,而當然我哋要去選擇採取咩行動」;他雖不認同學民是香港社運中的轉捩點,但認為學民的存在正是令港人感受到年輕人的真誠,從中燃起對香港的熱誠。

回顧過去10年,即將踏入27歲的林朗彥坦言當初學民想法天真,將香港過去民主進程停滯不前歸咎在前人不願「衝」;他認為少年時代的學民對當時形勢並非看得透徹,天真的想像雖賦予他們動力去嘗試,但同時亦反映了現實的不美好。

學民思潮成立初期旨在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如今通識科被殺科,取而代之的是公民及社會科。政局形勢轉變下,林認為日後或難再有學生團體就政策提出反對,但不認同沒有空間,只是需要轉變方式,不同範疇仍有待開發,即使是商業化、娛樂化等仍可挑戰既往的霸權壟斷,「當有人做出嚟之後,先會發現原來呢個係一個出路」。

■2011年成立學民思潮,林朗彥(右)曾為反國教科在政總外絕食。資料圖片

「當你視民主運動作為工作或職志,一定要了解到冇嗰種「大勝」,係要面對一個不斷變化嘅社會。」

「你覺得自己係贏定輸?」聽罷記者提問,他思考很久後指,早已不再用贏輸看待事物,因世界沒一勞永逸的勝利,也不會再有值得歡天喜地的勝利,「當你視民主運動作為一種工作或者一種職志,一定要了解到冇嗰種『大勝』,都係要面對一個不斷變化嘅社會」。林強調不會挑戰紅線,但會在「被允許」的空間繼續做應做之事;雖然隨時可被納入紅線,但也是他想堅持的事,「我𠵱家唔係要去踩個紅線,我係企返喺一個可能被納為紅線嘅位置去做,呢個就係我𠵱家嘅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