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蘋果日報》不藍不綠,不畏強權,立足台灣成為堅實的第四權,報道議題廣泛,除踢爆政商勾結,亦有深入報道遠在緬甸的羅興亞人等人道災難,屢獲國際新聞獎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向本報表示,《台蘋》對當地傳媒影響巨大,「兼顧商業娛樂,以及擔當媒體第四權的角色」,得悉停印紙本時,感傷心難過。
《台蘋》2003年登陸台灣,創舉連連,成為台灣首份全年無休的報紙,亦採用全彩色印刷及吸引目光的大照片等破格版面編排。《台蘋》創刊號銷售量一舉超越全台報紙零售總和,高峯期日銷50萬份,在當時嚴肅的傳媒界掀起一陣旋風。傳播學者曾形容:「《蘋果日報》進入台灣市場三年多的光景改變了許多台灣建立50餘年的媒體現象。」
《台蘋》縱然不時有被指為「羶色腥」的內容,但其論壇版有着十分中立的政經文化空間,廣邀泛藍及泛綠人士撰文,如藍營趙少康的〈趙少康傳真〉專欄和民進黨深綠理論大師林濁水的〈非典型論述〉專欄。《台蘋》近年也憑着〈荒地金磚2.0:鋤不動的鑽石田〉、〈前進洛興雅〉(洛興雅即羅興亞)等關注台灣土地、羅興亞難民及外傭的報道,獲得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及人權新聞獎等國際新聞獎項。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時與《台蘋》號外合照的相片,也堪稱經典。
「台灣有部份較嚴肅的讀者不習慣《台蘋》的揭露式的報道作風,但隨着時間過去,台灣社會慢慢習慣。」吳叡人指出,「《台蘋》兼顧商業娛樂,以及擔當媒體「第四權」的角色,監督政權的角色,《台蘋》在台灣傳媒生態揭起革命。」他認為《台蘋》強調自由和支持台灣本土,「Jimmy Lai(黎智英)很支持台灣本土……《蘋果》是我們的Allies(盟友)」。
台灣民間司法改革團體「民間司改會」常務執行委員江榮祥亦向本報表示,他長年來一直閱讀台灣《蘋果日報》,可算是忠實讀者,也會不時投稿,《台蘋》包容台灣政治上非藍非綠的聲音可貴,對於紙本即將停刊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