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及,樹仁新聞系兩女生訪問我。第二條話題關於狗仔隊。
業界不少人曾參與其事,甚至有攝影師自認狗仔隊鼻祖出書,但我敢說,誰也不是,因為太多始料不及。
溯本尋源,相傳,退休報業大亨向新進報業大亨教路:「假設香港最受關注的明星大約五十人吧,各派日夜更跟出跟入,也就一百個記者吧。大人物總帶些秘密,不愁挖不出來,不愁銷路。」意即,狗仔隊原意起用一批非紅褲子出身、與藝人沒交情的偵探,以跟蹤方式揭秘,與傳統娛樂記者圍威喂夾料大不同。像1995年《壹週刊》飛赴沙巴直擊梅艷芳與趙文卓秘密拍拖,直書不諱,從前諗都不會諗的。當時我只初入行寫副刊,已感到翻天覆地。
實際操作起來,名氣圈說細不細,盯死五十個未必有事發生,再擴闊名額又人手不足,不能一味守株待兔,轉而接情報選擇性出擊吧,情報何來呢?還得靠娛記收風。娛記情義兩難,有所留手,足以削弱狗仔隊威力。演藝人被惹怒,1995年曾發生「72小時封嘴行動」,事件短暫,但廣義封嘴至今未結束,TVB至今杯葛壹傳媒。
說到對抗性,叫得名人,寓所高度設防,名車肯定快過狗仔隊架錢七,跟條鐵嗎?私隱權高張,影到室內亦唔刊登得。
每日每星期石頭鑽血,為求供應穩定,變回與藝人合作──恕我直言,後來大部份都屬假狗仔隊故仔,事先與藝人或其助手夾定在哪裏出現,做某件事,以達成某目的,典型如去睇樓,順勢幫發展商宣傳,順勢介紹藝人忙啥新作,省時省力,一舉幾得。唯一唔得是讀者並非傻瓜,漸漸厭棄。
這時,網絡接力。以「安心事件」為例,許志安雖紅,應該不入五十名單之列吧,黃心穎更不在話下,好哋哋跟他們把鬼?收風的話,資深娛記可能聽過傳聞,但論到要擺重兵,事前無諸葛,恐怕捨不得抽調啊。終於,什麼都不用做,由的士車cam報料給《蘋果日報》,天眼恢恢。
假如那的士司機自行把「安心片」上載YouTube,可能推不廣,可能大眾根本不信。潛移默化,大眾依然習慣經過大傳媒才謂之真。素人報料,加上記者fact check/跟進/包裝(當然更多要淘汰),將是今後娛樂breaking news的新生態。
如何?所以我說誰都稱不上狗仔隊鼻祖,從一開始便屢次改轅易轍,過程幾許人推動過、影響過,其實共業,正如歷史巨輪,沒創造者可言,身處其中,驀然回顧一下而已。
我饒舌了,不知兩女生明白否?
[email protected]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