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冷冷冰河,巍巍雄山

野人周記●冷冷冰河,巍巍雄山

別山乘越是劍御前與別山之間的鞍部,年前首次攀登劍岳,因積雪未融,決定放棄,在劍山莊過了一晚後,便啟動後備行程:立山連走。在劍御前小屋稍作停留,告別劍岳,向東面的別山南峯進發。

多年前首訪立山黑部,仰望屏風般屹立於室堂東方諸峯,早有一登的想法,但總覺得路線不算太難,交通也算方便(登山口就在室堂車站附近),留待年紀稍大、體力下降之時也不遲。之後幾次再訪室堂,立山群峯連走一直不是行程之內。一般來說,稱作「立山三山」的連走路線,從南到北,走過的分別是淨土山、立山和別山。立山是日本三大靈山之一,古代山岳信仰中的聖山(另外兩座是富士山及白山),有時也單指雄山,但嚴格來說,立山連峯之中並沒有單稱為立山的山峯,而是把包含雄山、大汝山和富士折立諸峯之山塊,總稱為立山。

一般人串走立山三山,會從室堂出發,先登淨土山,再過立山諸峯,然後在別山以西的別山乘越下降雷鳥平。也有逆走三山的,從淨土川畔開始,先爬升500多米到別山乘越的劍御前小舍。我從劍山莊回程,中途在劍御前小舍轉入往別山小路,省了這500米爬升。

別山南峯西南,是海拔2,874米的「巻道」(日本山岳用語,即避開峯頂的橫腰路),看見山頂仍為殘雪覆蓋,雲霧又湧來,雖有GPS在手,還是走路迹清晰的巻道比較安全。途中越過幾道岩場,不算困難,接近盡頭時,便遇問題了:面前一片幾近垂直雪坡,有登山人士在其上挖出一條棧道,身上有冰爪,本可直立小心走過,但融雪季節,坡頂殘雪幾天來緩慢下滑,棧道已成只可伏地爬過的坑道。不想走回頭,也衡量過環境安全,決定卸下背包,像小狗般爬行,推着背包越過雪坡。到了盡頭接回主登山道,才看見「殘雪期有雪崩危險」的警告牌,因為是逆走,此時才看見,也許另一端也有類似警告,只是沒留意到。事後回想,融雪季節,始終有雪崩危機,不宜冒險。

峯頂休憩所 旺季未至空無人

一般人爬山,會留意要走多少個山峯,我卻比較留意山坳(日本山岳用語是「乗越」,乘越即是鞍部),因為到達了乘越,意味又是另一個攀爬的開始。立山三山路線不只三座山峯,卻只有三個乘越,起始時的別山乘越(劍御前與別山之間)、真砂乘越(別山與真砂岳之間)和一之越(雄山與淨土山之間),意味着某幾座山峯之間其實只是稍微下陷,不足成為「乘越」。登真砂岳一段,怪石嶙峋,卻無積雪,回望劍岳與別山一帶,雲霧中若隱若現。

到頂之前,有分支小路往「内蔵助圏谷」内的「内蔵助山莊」。雪溪中見一貫通雪洞,想起一些在雜誌上見過的冰洞外望的美麗照片,但恐有崩塌危機,不敢入探。一直從事「内蔵助」雪溪研究的立山火山口砂防博物館策展人飯田肇先生,多次在此深入探測,曾發表報告,指出底層發現永久凍土和冰川流動證據,估計約1,500至1,700年歷史,是真正的萬年雪。

真砂頂上俯瞰「内蔵助圏谷」的雪溪,就算對冰川研究興趣不大,雪溪旁盛開的高山花卉,深山金梅、白山一花、小岩鏡,色彩繽紛,亦足以令登山者流連忘返。急斜山道登上海拔2,999米之富士折立,所謂山頂,是怪石嶙峋中一尖岩冒起,不似前面大汝山之平闊。繼向大汝山進發,平緩而上,左面則是面向黑部的急峻山壁。海拔3,015米的大汝山,是立山最高峯,峯頂對下有山屋一間,是為「大汝休憩所」,掛起食堂賣店的牌匾,也許旺季未至,空無一人。

屋旁有崎嶇小路登頂。在立山信仰興盛的江戶時代,雄山被奉為「立山之神」,阿彌陀如來的化身,大汝山供奉的是「白山之神」,富士折立是「富士之神」。本以為起碼會有座小神社,卻只見一巨石縫中,一根搖搖欲墜的立柱,下有名牌及一些修行人士放下寫上日子的「奉修行」木牌。頂上無甚文物,卻是眺望雄山及俯瞰御前澤冰河的極佳地點。2012年6月,日本雪冰學會在雪溪發現的冰體,確認是日本稀有的現存冰河。

海拔3,003米的雄山,上有雄山神社,也是最多遊客登山參拜的遊點,是日卻只有我一人獨享,當然,還有負責收參拜門票的工作人員。雄山之巔,面積不大的台地上,一座木造神社,遠方槍岳、黑部川源流的水晶岳與雲之平,隱約可見,想不到一個月後,便置身其中。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