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一票反對是民主的象徵?(李平)

蘋論:一票反對是民主的象徵?(李平)

自去年11月立法會泛民議員被DQ及總辭後,立法會投票多次出現只有一票反對的戲劇場景,包括預算案、第二次修訂議事規則、公職人員宣誓條例等。這是林鄭月娥最樂見的情況,當局的議案、法案可以在立法會暢通無阻,又可以拿這一反對票去宣揚香港有民主。但一票反對,與主流民意不成比例,與其說是民主的象徵,不如說是對民主的羞辱。中共想在國際上掙面子,至少要像扶植國內的八大民主黨派那樣,在香港扶植八個民主黨派、無黨派議員。

反對票就是加蓋民主圖章

香港立法會近期頻頻演出一票反對的政治騷,與中共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唯一反對票,還是有分別的。最駭人聽聞的是,1949年在中國政協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府主席時,張東遜投了唯一的反對票,後來家破人亡。到2013年,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時有一票反對;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港版國安法時也有一票反對。後兩次一票反對,中共有沒有追查追究不得而知,但充其量有人稱讚投票者的勇氣,並沒有人以此證明中共的民主或否認全國人大會議的橡皮圖章性質。

相反,香港立法會如今時常出現的一票反對,並不是以勇氣見稱,反而在去年留任時曾獲中共港澳辦讚揚是「明智之舉」。此一明智之舉,令香港立法會徒有反對聲音、反對票,但不符主流民意比例的問題已登峯造極。說得嚴重些,當局憑恃親共議員支持,放棄立法諮詢程序,不理民意反對,快馬加鞭地通過法案、議案,明顯是強姦民意,而與主流民意不成比例的反對票,或多或少是為強姦民意的當局臉上貼金。這種情況下,贊成票是橡皮圖章,反對票就是加蓋民主圖章,這不是民主的象徵,而是對主流民意、對民主的羞辱。

中共港共需要香港立法會的反對票,以在國際社會塗抹立法會的民主色彩,粉飾香港的一國兩制,如果今年12月立法會選舉後沒有或只有一席屬於民主派,將無法向國際社會解釋新選舉制度是如何反映港人意願。這也有異於中共在國內扶植八大民主黨派的統戰策略。中共同樣是要塗抹民主色彩,但更強調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不能容忍民主黨派在國家領導人選舉或重大議案法案表決時投反對票。

中共勢必扶持無黨派人士

中共領導下的民主黨派現有八個,包括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和台盟,其主席有六個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兩個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不過,在中共統戰體系中還有一個在香港新選舉委員會中未出現的重要界別──無黨派人士。

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是中共統一戰線的三大支柱。今年2月,習近平與黨外人士過年時,與會的是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代表人士。而近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習近平也會主持座談會,徵求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建議,給足面子。只不過,在中共的無黨派人士代表名單上,廣為人知的只有已故副總理郭沫若、已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2005年程思遠病逝後,國內再沒有無黨派人士躋身國家領導人名單,受中共中央統戰部推崇的只有經濟學家林毅夫等幾個。

在民主黨等民主派政團12月是否參加立法會選舉備受爭議之際,中共勢必或明或暗着力扶持符合其無黨派人士條件者,包括專業人士、學者,以獨立身份參選,讓他們以後在立法會適時投下贊成票、反對票,改變只有一票反對的準鬧劇,他們在國際上和香港社會的認受性,肯定也不遜於脫離民主黨、公民黨的所謂新民主派。只不過,議會的民主程度取決於議席分配是否合乎民意比例,並不取決於一票反對或八票反對。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