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在香港電台做主持,朋友說望她第一眼就不想再看下去,她望住鏡頭時左右碌動的眼珠,大家第一印象便認為在講大話,欠誠信。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很理性,對公眾人物的評價,是根據客觀事實為準則,不要以貌取人,但同一時間,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相由心生」,面相實際反映一個人的內心。
華人信奉睇相,把臉孔視為命運地圖,揭示出一生起落,西方的面相學,則視之為性格地圖,可以閱讀臉孔主人的隱藏性格。究竟以貌取人,純屬偏見,還是有科學根據呢?
今天介紹一本嚴肅的心理學著作,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托多羅夫(Alexander Todorov)的著作《顏值:從第一印象到刻板印象,臉孔社交價值的科學解密》,這不是教大家做睇相佬,而是反其道而行,分析我們「以貌取人」的心理,人是根據甚麼原則,憑直覺去判斷這個人是否可信,是否具領導才能。
本書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議題:人們總是認為第一印象前後相當一致,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可從相貌判斷對方值得信賴、帶有威脅,或是帶有支配霸氣,托多羅夫要探究人類心智在建構別人第一印象時所運用的判準,究竟是甚麼?作者創造了「顏值」(face value)這概念,分析我們如何從面貌容顏有限資料推論出各種意義來!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做了一個「以貌取人」實驗,以即將舉行的美國參議院議員和州長選舉為實驗對象。學生們在各選區的候選人中,先選出兩位眾人認為篤定當選者,然後把大頭照兩人一組並排,再要求學生用極短的時間判斷,哪一位候選人比較有才能。實驗中學生要從陌生選區挑出勝利的候選人,他們判斷的唯一資訊就只有容貌。選舉結果出爐後,學生認為勝選者,同時在實際選舉勝出者竟高達七成。這結果十分震撼,反映了大家都是「以貌取人」。實驗中的學生與當區選民,運用相同的心智結構憑容貌推論出此人是否可信及有能力。
托多羅夫利用設計的電腦合成圖片來作進一步研究,通過受訪者給照片評級,比較不同照片的得分,然後團隊製作數碼照片拼圖,精確顯示出推論背後容貌相關的細微特徵。 從眉毛的形狀到面部骨骼特徵,原來整個臉部細微的差別,在在影響我們的推論;包括是否具有勝任力、控制力,性格外向或者值得信任。當然人們不願承認自己以貌取人這樣膚淺,托多羅夫認為我們的無意識不論何時都在對他人容貌進行評價,人其實只需 40 毫秒就能快速推斷出某人的個性,比眨眼時間還來得短,而且三四歲的兒童也會「以貌取人」,之後我們一生也繼續「以貌取人」。
我們有時會用「合眼緣」來解釋,遇到某些陌生人特別投契,初相識時特別好傾,這一切背後,其實都是關乎「顏值」,眼眉形態、眼形、鼻樑、下巴、笑容這些加起來,在第一眼印象形成當下一刻,就已經作出了推論。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