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史削意見題 考生避答近代史

DSE中史削意見題 考生避答近代史

【本報訊】中學文憑試(DSE)中史科昨日開考,首度出現多項選擇題。有資深中史科教師表示,今年卷一題目着重考問史實,意見題較少,而且主要安排在「冇咁敏感」的古代史議題,形容出題四平八穩,但憂慮若意見題繼續減少會令該科變回「填鴨式」教育。今年卷一題目由必答改為選答,有考生表示近代史議題敏感,因此選答古代史題目。

為減低疫情對考生的影響,今年中史科卷一題目由必答改為選答。卷一分兩部份,首部份二選一,古代史一題問及安史之亂前因後果;近代史一題引用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一中全會的簽名名冊及一封孫中山給蔣介石的信等資料,要求考生回答國共合作原因。第二部份則六選二,古代、近代史各設三題,同學任選兩題作答,當中古代史問及秦始皇統一後的措施等;近代史問到維新變法的影響、土地改革及改革開放成效等。

■陳仁啟形容今年中史科出題四平八穩,學生自由發揮空間較少。

教師憂變回填鴨式教育

至於卷二,考生需從所選的一個單元中,三題選兩題作答。題目問及五四運動期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原因、 鴉片戰爭前廣州中外交流概況、梁啟超由參與維新變法、支持革命到宣揚君主立憲的主張與個人經歷及時局的關係等。

中史科教師、教協理事陳仁啟形容今年出題四平八穩,相信不會出現如去年歷史科試題般被DQ的情況,惟着重考核史實,容許學生自由發揮的意見題較少,認為若趨勢持續會變回填鴨式教育。至於卷一題目由必答改為選答,陳認為未能評核考生對古代史及近代史是否能均衡掌握。

考生黎同學表示,今年試題難度和往年相若,她稱因興趣專攻古代史,加上去年歷史科試題被取消,認為近代史議題較敏感,因此沒有選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