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務員體制將走向末路(潘小濤)

香港公務員體制將走向末路(潘小濤)

林鄭月娥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1+1》視像訪問時透露,特區政府很快就會同廣東和深圳政府簽署計劃,讓兩地公務員互換「掛職」一段時間,「內地的公務員也歡迎到香港來」。

「掛職」是中共官場術語,2006年實施、2018年修訂的《公務員法》也有此安排,意思就是調派一些幹部(公務員)到另一政府部門或國企,暫時工作一段時間,為期幾個月至一、兩年,可以延長,也有三年又三年等極端個案,其間其檔案、編制、待遇等仍然留在原部門,這種掛職可以是「上掛」(到上級部門)、「下掛」(到下級部門),更多是調到其他部門、地方政府或國企。 後來,這種掛職安排演變成支援貧困或老邊少(革命老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也就是窮困地區)地區的政治任務,掛完職之後一般會獲升職,因此成了不少人「政治鍍金」之旅。掛職的原意不錯,不同部門、地區的幹部交流經驗,可提升施政水平,若一些中央部門幹部下掛到地方政府,也可幫助地方官員更好地理解中央政策,甚至憑其人脈關係帶去資金及投資項目等,對窮困地區經濟發展大有助益。理論雖好,但實際運作很多時「變形走樣」。

一般而言,掛職幹部所掛的多是副職、閒職,在新部門既沒人脈也沒權力,更不會被同僚信任。事實上,新部門多不會對掛職幹部委以重任,畢竟他們只是客人,客客氣氣即可,相反讓他們放手大幹一番,有政績固然皆大歡喜,若出問題闖禍,掛職幹部不用揹,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而一個掛職幹部明知自己在當地掛個名任職一年半載,又怎會「多事」?Hea夠鐘走人,無風無浪鍍完金是最佳選項,真正能夠互相交流的有用經驗並不多。陝西省神木縣2009年取消了67名幹部掛職資格,就是因為他們當中有人兼職取酬牟私利,有人賦閒在家照拿薪酬,當地兩、三年間竟有2,389名掛職幹部。

香港公務員去廣東掛職的目的是甚麼?除了互相交流、學習,在目前大環境下,無非想讓他們加深認識國情,然後更愛國。其實要認識國情,有那麼多中港交流團、國情班,還有國內專家及高幹來港為公務員授課,以及各種中外書籍介紹中國,公務員要認識國情根本毋須北上掛職。

「掛職」加快中港政治接軌

可以說,這更多是滿足北京領導的要求,讓香港公務員體制向中國靠攏和融合。掛職公務員在廣東工作一段時間,除了認識國情,應該會更了解中共官場,但學得最快、認識得最透徹的一定不是好的管理經驗和辦事方法等,而是國內官場潛規則,也就是那些非明文規定的官場規矩。例如,他們應很快學懂如何培養官場人脈關係、分清誰是哪幫哪派(香港官場的「馬房」)等,學會迎來送往那一套(中國人專吃這一套)、收禮送禮那一套,當然還有喝酒那一套等,都是中國官場必備的傍身術。有關喝酒的官場順口溜多不勝數,例如「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樣的同志要培養;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同志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同志不能要。」香港公務員不吃不喝這一套,如何立足?

這些中共官場潛規則,以前湯顯明等人在香港透過跟中聯辦官員等人接觸也很快學懂,日後港粵互換掛職幹部後,這些規矩將極速在香港公務員隊伍中傳播,到時香港公務員的思維、做事方法等,都逐漸染上國內官場色彩。正所謂「學好三年學壞三日」,好的東西很難學,即使學懂了也很難應用,相反一些官場「陋習」,兩地掛職者應無師自通,畢竟劣幣會驅逐良幣,屆時香港部份公務員的所作所為將回到60年代,而陋規陋習也會很快擴散開去,變成香港官場新文化。

香港本來擁有高效廉潔奉公守法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務員隊伍、最好的公務員體制,而在這樣英明的領導下,會出現甚麼翻天覆地變化呢?拭目以待吧!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