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女患罕見腸病 父冀政府資助新藥

B女患罕見腸病 父冀政府資助新藥

【本報訊】剛滿一歲的BB女悅悅外表像同齡女嬰一樣活潑趣致,但她正留醫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內,與壞死性腸炎搏鬥,曾歷三次切腸大手術致短腸症,目前更出現肝衰竭,下周需進行開腹手術治療。悅悅父親呂先生冀公開女兒病況,呼籲公眾關注罕見疾病之餘,亦促請政府加快引入相關新藥和提供資助,協助有需要病人及家屬捱過困境。

■呂氏夫婦與悅悅在醫院內慶祝一歲生日。受訪者提供圖片

每月治療費可達20萬

呂氏夫婦去年5月喜獲孖生女兒可悅及可納,兩嬰屬早產嬰兒,母親懷孕第31周時剖腹誕下。惟大女悅悅出世後不久即發燒、腹脹,之後確診壞死性腸炎,四個月大前已經歷了三次切腸大手術。現時悅悅的小腸只有大約12厘米長,屬於短腸症,留醫瑪麗醫院NICU,須長期靜脈輸注營養液,但此舉會影響肝臟。

呂先生指,悅悅下周後期將接受腸道手術,從而改善腸道吸收功能,減少輸注營養液保住肝臟,惟此手術風險很高,一家人非常憂慮。

呂氏夫婦在facebook開設關於悅悅病情的專頁(CoKa.Kona Baby),累積有500人關注。呂先生表示,現時海外治療短腸症包括腸道移植手術及藥物治療,新藥有助控制病情,惟本港仍未有相關藥物,希望當局加快引入藥物;加上藥物昂貴,可能涉及數百萬元,冀政府能提供經濟援助。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鍾浩宇表示,本港每年有一至兩宗初生嬰兒短腸症問題,一般出現在早產嬰身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前年底曾批准一種名為GLP2的針劑藥物註冊,該藥可增加腸道功能及促進其生長,本港預計今年秋季引入該藥,但此藥非醫管局常用藥物,換言之病人需要自費,兒童用藥的份量未能確定,每月藥費恐達10萬至2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