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低者得的劣幣文化 (家興)

價低者得的劣幣文化 (家興)

日前爆出集體食物中毒的竹篙灣隔離營,被揭發膳食質素極其惡劣,不但以「粟米肉磚飯」招呼檢疫人士,也無視部份宗教信仰人士需要,向其送上豬肉等食物。飯盒供應商還表示,在「價低者得」的情況下,犧牲食物質素是「無可避免」。

據立法會秘書處2017年《政府的外判制度》研究,外判合約服務在香港主權移交後一直上升,在2002至2012的十年間,上升幅度高達47%,以非工程類合約為主,佔超過八成。歷年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價低者得」的選擇承辦商模式。承辦商為求中標,壓縮開支,特別是在僱員薪酬方面,只要配合法定最低工資條件,政府亦無從挑戰,變相鼓勵僱主以最低條件招聘員工,此消彼長下,較具服務質素的承辦商就被排除在外,助長「劣幣」進入市場。

那邊廂,經常被視作競爭對手的新加坡,其政府在採購時的決策,雖然同樣有考慮價格為中標條件,但更為着重質素,會按「價格與質素方法」作評審,而且質素是佔七成比重,價格只佔三成,同時引入「全國工資理事會」的年度加薪建議作選標時的參考原則,反觀香港在廿多年來,一直價錢至上,即使在勞工被剝削、承辦商服務質素參差的情形下,仍然以價格為首要考慮,佔評分標準達六至七成。

割喉競爭趕走有口碑承辦商

過往不少服務承辦商,甚至在完成服務合約而未能續標時,公然利用「逼簽辭職信」、威嚇等形式欺壓僱員,逃避支付僱員的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等,例如2018年海麗邨清潔工罷工事件,即使事件經勞工處介入、傳媒報道後,相關公司仍可以在其他政府部門(尤其房屋署)投得新的合約,主要原因是再多的懲罰條件,也敵不過價低者得的吸引力。

再以2020年初的口罩荒為例,在全球恐懼新冠肺炎的威脅下,港府依然故我,利用其引以為榮的「價低者得」原則採購口罩,不單無法解決市民燃眉之急,連作為政府「自己人」的葉劉,也禁不住斥責物流署的行為愚蠢。在一罩難求的情況下,誰又會以低廉的成本為港府製造5,700萬個口罩?而物流署更在今年年初被發現購入6,000多萬個問題口罩,足見其不單思維老舊,更是監管不力。

若真的按政府《政府的外判制度》引言般,外判服務是為確保服務質素,何以多年來流弊叢生,甚至容忍承辦商以「價低者得」為由,本末倒置地視質素為最低考慮?這不但直接影響服務使用者,亦因割喉式競爭趕走有口碑的服務承辦商,真真正正是「劣幣驅逐良幣」。

家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