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隔籬飯香。「遠古」時代雞犬相聞,住在隔籬,即係親密意思,鼻子自備超級Wi-Fi,聞得到隔籬鍋氣,總覺得比自家味道好。
小時候就靠這樣,晚飯好像用了兩倍份量,一頓是吃的,另一份是聞的。當時若把這個想法說出來,一定給老人家厲聲喝止,神靈鬼物才用「吸氣大法」吃香,只是我更迷信《追憶逝水年華》說的:「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從聞香經驗所得,點燃了一次難得奇香,就留在記憶裏,往後想省一點錢,不騙你,想一下當時情境,同一樣的味道就幽幽飄來;看到放那個香丸的罐子,其效亦同。
以前隔壁有兩道菜,做起來味道瘋傳。一是咖喱,一是煎鹹魚,我家很少做咖喱菜,恨不能立刻按隔壁門鈴討飯去。到吃下第一口咖喱飯的感覺,熟悉如久別重逢老友,到後來,反正機會唾手可得,跟老友反而漸行漸遠,不追捧也不抗拒。
現在高樓大廈居民,沒多少人知道隔籬鄰舍姓甚名誰,也沒機會體驗隔壁傳過來的氣味,噪音除外。
「隔籬飯香」已成舊聞,輪到「鄰座菜香」發作。不知有沒有幻想強逼症如我者,吃着碗裏的,眼睛盯着鄰桌的菜,如果給我一口嚐嚐就好了,有時看着彼此都有吃不完的,就想起《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我們要行天道啊,於是就想跟鄰桌協商,提出交換剩食,成為雙贏,也符合人道。我真的有認真想過,最後沒那個臉皮付諸行動而已。
如果非關口袋的錢,自己想吃的自己煮自己點,為什麼會有「隔籬飯香」、「鄰座菜香」現象?人總是想要自己沒有的,有了又不覺得稀奇;人總愛比較,只愛從比較分高下,活在武俠小說世界,不習慣從比較風格風情風味,培養分析能力。
至於「隔離飯臭」事件,營外人目測都不忍細看,餿味隔着圖片撲鼻而來。 回想一下,我們在苦難之中,最濃郁心靈雞湯,其實也是用「還有人活得比我們差」來自慰;這何嘗不是用無形之手撒鹽在別人傷口上?試着比較之前自家飯香與隔離營飯臭,與其內心撒鹽,不如出手幫人療傷吧。苦不能白白地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