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歧視與仇恨 - 陶傑

食物的歧視與仇恨 - 陶傑

特府設立竹篙灣隔離營,提供膳食,「檢疫難民」膳後上吐下瀉,原來特府光顧的膳食外賣供應商,每餐價格十六元,且以前有食物中毒前科。

對照特首年前在「禮賓府」召集的「腦震盪餐會」,據特首自己透露,「叫咗燒味、齋鹵味、豬仔包等,加上公館同事同埋禮賓府同事合力炮製嘅各式甜品,等大家腦震盪嘅同時,亦大飽口福」,還加上陳雲博士考證,其實同日尚有「麵包、乾燒伊麵、紫菜飯糰做主糧,主餐是廣東燒味,燒鵝、叉燒與燒腩仔,另外加上唐式素菜館的紅黃酸齋(染色麵筋)等」,熱量卡路里爆燈,同為香港人,確實令竹篙灣難民群組大有投錯胎之恨。

陳雲博學多才,還就特首此一「腦震盪餐單」,發表社會階級學術解析,嚴正指出廣東燒鵝為低級中產出身之人所嗜食,而且「是一次過滿足獸類的食慾」;而「叉燒是碼頭苦力碟頭飯的必備之物」。乾燒伊麵則是婚宴食到最後、賓客紛紛散席而逃」下一站為豬場飼料的「例牌名菜」。此食譜令人「以為自己去了一個泥水佬聚集的地痞茶樓午餐」,而一干特府高官的飲食口味「仍在七十年代的窮苦小孩階段」。

陳博士此見雖精闢,以今日左膠標準,充滿「食物歧視」,與英國人的「體育歧視」異曲同工——在英國的階級社會,上等人打欖球、馬球、曲棍球、看足球是勞工階層的嗜好,而董伯剛做了特首就說自己是利物浦足球迷,已經令我發出會心微笑。

陳博士的食物仇恨論說,沒有指出林鄭等是英國白人殖民主孕育出來的黃種AO,英國人本身就沒有飲食品味。中產階級的Sunday grill,在花園裏烤豬肉塗一點梨醬,香港土著精英「當家作主」之後,口腔的記憶也脫不了叉燒燒肉的基因框架,這又可以原諒。

若是做了法國殖民地,如前柬埔寨施漢諾親王,雖亦為黃種人,飲食品味必曾經法國人而開化。而粵人吃豬肉,不是叉燒就是燒肉,你以為可以學到紅樓夢裏的火腿燉豬肘,令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猶回味到台灣?

以「禮賓府集思會腦震盪餐單」與竹篙灣十六元飯盒相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實質素相差不大(如兩者都缺了海南雞飯),雖然價格不同。當然,我希望竹篙灣的檢疫難胞,趕去廁所肚瀉時,發現提供的廁紙沒有輸入大陸的人面識別廁紙限額電子機制,指定每人只准用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