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受疫情影響,本港失業率持續高企,不少市民生活朝不保夕。今年首三月受社署資助的「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俗稱食物銀行)獲批宗數較去年同期急升四成,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昨表示,計劃會在八月開始恒常化,但拒絕資助更多機構加入。有民間團體表示,疫情後收到逾六倍求助,促請局方增加資助機構數目,並放寬申請市民的援助期限。
羅致光昨日於立法會回覆議員口頭質詢,指由今年1月至3月,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有5,076宗申請獲批,涉及10,708名受惠人次,分別較去年同期上升40.6%及45%,另有1,028宗申請獲延長服務,較去年同期上升53.9%。
他預計將會有更多人需要服務,故將於今年8月起將計劃恒常化,共預留約4.15億元經常開支,當中行政費佔15%,主要涉及人手開支,料每年可惠及六萬至八萬人次。此外,服務計劃將於6月1日起放寬申請資產限額,為期一年,料額外可多約12萬人次受惠。
至於服務機構數目會維持八個,包括東華三院、保良局、聖雅各福群會等,他解釋社署服務已覆蓋全港,並將轉為恒常化,故未有計劃資助更多機構加入援助服務,但表明並無備存其他未受社署資助機構的數字。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亦有自發組織食物援助計劃,組織幹事李大成表示,疫情前每月僅有百餘名街坊到聯盟申請計劃,疫情後最高峯曾增至有600至700人輪候。
目前社署資助計劃會提供不超過八星期的食物援助,他認為,部份草根市民或因為政府計劃並非長期,而且部份需社工轉介,故選擇聯盟的服務。
李大成樂見政府將計劃恒常化,但認為同時反映政府仍未能解決社區貪窮問題,建議政府應積極改善基層的就業政策。他指自己及組織員工「做到踢晒腳」,促請局方將更多民間機構加入援助計劃,並放寬申請市民的援助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