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轟宣佈遲 策略錯 「疫症是可免災難」國際報告:世衞須大改革

專家轟宣佈遲 策略錯
「疫症是可免災難」國際報告:世衞須大改革

「大流行病預備和反應國際專家小組」昨日發表評估世界衞生組織(WHO)應對COVID-19的報告,斥世衞沒更早宣佈「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PHEIC)和建議封關,又指多國抗疫策略錯誤釀人道危機,形容疫症是可避免的災難。內容沒針對中國或譚德塞,但認為世衞要大改革加強權力。

報告名為「COVID-19:讓它成為最後一場大流行病」,由新西蘭前總理克拉克(Helen Clark)和利比里亞前總統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領導的一眾獨立專家撰寫。內容指去年1月22日世衞召開緊急會議時,中國武漢疫情很可能已達到PHEIC的準則,但世衞拖延至1月30日才宣佈PHEIC,而大部份國家都沒視這是世衞「所可能發出最響亮的警報」,未有作出有力和即時的反應,令2月成為「失去的一個月」。直至世衞3月11日以非官方字眼指COVID-19是「大流行病」,多國政府才強硬應對。

「中國明顯延遲處理」

處理疫症手法方面,報告形容這場大流行病每個層面都是災難,指有些國家積極控制,有些卻「沒有可看到的策略」,認為惡劣的策略和缺乏合作調配成「毒雞尾酒」,令疫症成為災難性的人道危機。專家更批評有些國家不重視科學、不承認疫症的潛在影響和拖延採取全面行動。

報告沒有針對最先爆發疫症的中國,但克拉克表示如當時更快實施旅遊限制,或能大幅限制病毒傳播。對於處理疫症爆發,她表示「中國明顯地有延遲,但任何地方都有延遲」,又稱如首次在武漢識別病毒與世衞宣佈疫症為PHEIC之間沒有時間滯後,也沒有「失去的一個月」,相信疫症不會急劇惡化。

■報告指世衞應促成各國與藥廠達成自願授權生產疫苗和技術轉移協議。

籲禁世衞總幹事連任

世衞處理COVID-19早已受各界批評,專家認為世衞應在來年5月前改組,讓世衞毋須當事國政府批准就能派員調查疫症、取得病毒樣本和公開資料,並建議將世衞總幹事的任期由五年一屆、可連任一次改為七年一屆、不可連任,以免主席容易受政治力量影響。他們還要求高收入國家在9月前經世衞的疫苗分配系統COVAX向92個窮國提供10億劑疫苗,以盡快遏止疫情;又敦促成立新的全球系統監察可能成為大流行病的疾病,為未來出現的疾病做好準備。報告內容將於本月24日開幕的世衞年會討論,譚德塞表示將與194個成員國商討其調查結果和建議,以建立更強大的世衞,以及更健康和安全的未來。

法新社/美聯社

■疫情中常見醫護殉職場面,報告批評各國去年2月未把握時間為醫院作準備。路透社